|
國泰風波之我見
文章
新民黨四位立法會議員,包括黨友黎棟國、容海恩、何敬康及我本人,於佛誕假期長週末一起到浙江考察。
首天我們到達杭州濱江新區考察吉利汽車,隨後來到中國網絡作家村,一眾網絡工作者聚集在此交流創作、探討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聚會點,其主人更贈送了一本《羋月傳》給我作為禮物。
翌日我們便到訪面積相等於一個香港的西溪濕地,風景優美。週末一早便乘坐兩個小時車,到達位於金華、東陽的橫店影視城,這個全球最大的影視基地令我們大開眼界。接著便到鄰近人稱「五金之都」的永康參觀五金展覽。週日回到杭州閒逛舊區,並參觀由華潤出資興建、杭州最大的購物商場萬象城,其設計與香港太古廣場相若,面積卻大得多了。
過去數天行程豐富,在此感謝杭州接待我們的一眾官員,包括淅江省統戰部,濱江、金華及東陽統戰部及浙江省公安廳及邊檢多位官員,我代表新民黨仝人再次感謝他們的熱情招待。
這幾天與官員交流,大家話題離不開有內地網民指控國泰航空空中服務員歧視非英語乘客的風波。當中有人表示憤慨,為甚麼時至今日香港人仍然歧視內地人?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內地部分網民反應過激,例如質疑為何香港人不是全部講普通話?以及要求英資太古集團撤出國泰、甚至網上流傳有小紅書網民發帖表示會攜帶隨身隱形攝錄裝置,故意挑釁空姐等非理性帖文,我認為這些都是過火了。也有內地官員對我說,不要排除外資。什麼資金都歡迎,大家一同拚經濟才有發展。
或許內地部分網民不了解香港社會獨特性質,現今香港講普通話的人雖然越來越多,但事實並未如內地般普及。當然我覺得作為一名服務員(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服務員),嘲笑顧客來源地、膚色或語言都是歧視;其次是作為一個專業、思想成熟的服務員,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嘲笑顧客;尊重客人、以禮待人才是專業的表現。
有些港人嘲笑別人發音不準確或用字錯誤,那麼他們有沒有反省自身英語水平如何?最近我即將出版的新書《Learning English from Regina》,邀請了前華盛頓郵報記者,香港外國記者會前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撰寫序文。他在序文中指出,他來港工作多年,發覺近年香港人英語水平倒退了,一些英語文法例如過去式和現在式也搞不清,分不開眾數單數,動詞被動詞也不懂得書寫,英文書寫文法錯漏百出,這是事實。
近年我與不少青年人交流,發覺不少大學畢業生英語文水平下降了。假如香港人嘲笑個別人士英文發音或文法有誤,那麼他們有沒有反省自身英語水平?
我認為香港人不應該歧視內地人,內地人也不應該對香港人抱有過激及過度情緒化的反應,不然只會加深兩地矛盾。其實內地人與香港人都是一家人,我們互相需要對方,應該彼此體諒及包容。如此一來大家才可以和平相處,內地和香港都有更好發展。
|
|
中國電視劇的軟實力(三)
文章
上星期(5 月18、19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西安主持了中國—中亞峰會,是我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1 年來,六國元首首次面對面會談。
回顧歷史,自漢武帝於西漢時期派張騫出使西域開發絲綢之路,我國便開始與中亞各國進行貿易、科技發明和宗教信仰等範疇的交流,是次峰會延續多國幾千年的關係。
提到絲綢之路,必談到因其而馳名中外的敦煌文化。古代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因而稱為「華戎所交一都會」,孕育中外文化豐富的交流與碰撞。敦煌文化最為驚艷的遺產包括其服飾設計與石窟壁畫,而上月開播,由內地紅星羅雲熙與白鹿主演的仙俠劇《長月燼明》正正融合了以上因素,令觀眾眼前一亮。
該劇服裝造型設計師表示,《長》的服裝設計特地參考了「敦煌飛天款式、莫高窟壁畫紋樣、丹霞和雅丹地貌的奇幻濃郁色彩」及「絲綢之路西域特色的瓔珞配飾」,因此與過往的仙俠劇服飾大為不同。舉例說,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燼如霜》等先前爆紅的仙俠劇都一貫為女性角色設計飄飄欲仙的服裝,當中,蓬鬆的長袖是不可缺乏的元素。《長》則推翻此慣例,參照敦煌飛天仙女的造型為女角創造多套無袖長裙。其中,女主角桑酒在與男主角冥夜結婚的情節便穿了一套紅白色的無袖漢服,出眾的造型在內地網上引起不小轟動。同樣,劇中的男角們亦有大量特別的造型,融入如披帛、臂釧等佛像特色元素。
《長》別出心裁的服裝不斷在網上傳播,根據「砍柴網」5 月10 日的報道,該劇包括手鏈和華服等相關產品的銷售量已經超過1300 萬人民幣,創下內地古裝劇IP 衍生品眾籌紀錄,反映《長》的軟性影響力將讓更多人認識敦煌文化。未來若有更多內地影視劇踴躍打破固有風格,相信外國的觀眾也能更深入了解我國文化。
|
|
中國電視劇的軟實力(二)
文章
中國電視劇的軟實力(二)
隨着疫情趨緩、通關復常,大量港人展開「報復性旅遊」,奔向世界各地。根據智遊網(Expedia)2022年「# TravelForReal 旅客調查」結果,港人最想前往的海外城市包括東京、首爾、新加坡、紐約及倫敦等。相比之下,港人對鄰近的內地城市反應較冷淡,雖也會去上海、北京、重慶等地點旅遊,但未必是首選。
為振興內地旅遊業,吸引各國人民去中國遊山玩水,內地近年愈發依賴電視劇來宣傳繁花似錦的景色。參考今年1月播出,劉亦菲與李現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該劇通過講述女主角許紅豆從大城市辭職後到雲南短住的經歷,向觀眾介紹洱海、鳳陽邑、大理古城等景點。此劇舒適的節奏和溫暖的劇情引起很多面對生活焦慮的城市打工人的共鳴,因此不但在豆瓣獲得罕見的8.6高評分,更成為首部在內地全網熱搜超過4000+的劇集。
《去》的影響力遠遠不止國內。根據「今日頭條」2月的報道,該劇已翻譯成6個外語版本,並會陸續在全球各地至少225個平台播放。在YouTube上,《去》至今有英語、越南語、印尼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的字幕,而多集已破100萬觀看次數。《紐約時報》於今年1月17日發布的「國際電視劇推薦榜」更強烈推薦《去》,評價道:「《去》可以媲美西方國家出品的浪漫喜劇,因為本劇更巧妙、更自然、更讓人共鳴,並有很高的人文價值。」
《去》從開播至今的短短5個月內已帶起雲南的旅遊風潮。有旅遊平台推出與該劇同款路線的旅遊團,而根據《中國日報》的報道,今年春節到訪大理市的遊客比去年上升超過兩倍。該劇亦有軟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大理木雕坊、紮染坊產業和刺繡產業,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微博上稱讚。
我國的旅遊業已逐漸崛起,但仍被很多旅客忽略。因此,我國希望通過像《去》的電視劇吸引更多外地人來了解我國的青山綠水,欣賞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
|
|
新民黨 黎棟國議員辦事處喬遷之喜 黎棟國議員:一定會和大家心連心、手攜手,為地區做實事!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立法會議員辦事處暨新民黨社區辦事處(大埔),今日(7日)舉辦喬遷典禮,邀得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先生、署理房屋局局長戴尚誠先生、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副部長謝益明先生及大埔民政事務專員陳巧敏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典禮由新民黨大埔區社區發展主任劉文杰先生主持,並且感謝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立法會議員、副主席潘國山先生、李梓敬立法會議員,與及一眾地區翹楚、領導出席支持。辦事處設於新界大埔汀角路29-35號榮暉商場16號舖,今後將竭誠為大埔區居民服務。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致歡迎詞時,首先感謝各位嘉賓在惡劣天氣下仍蒞臨典禮,為新民黨增光。葉太說:「新民黨本身在同一商場內有辦事處,只是隔了幾個舖位,2019年黑暴時被暴徒破壞了,現在很高興能於同一商場開設新的辦事處。另外,很高興現在社會撥亂反正,特區政府推出完善地區治理改革方案,在新的區議會制度下,相信以後的區議員會做實事。的而且確,沒安全,便沒繁榮、沒發展。多謝鄧炳強局長的努力,我們現在有安定、安全的環境,讓我們可以開設新的社區辦事處。」
葉太續說:「這是我們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也是新民黨的社區辦事處,在這辦事處服務的社區發展主任劉文杰本身是大埔居民,十分熟悉大埔事務,黎棟國議員也是家住大埔、心繫大埔,我相信這辦事處能為本區居民好好服務。我在這裡多謝各位地區友好、街坊義工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新民黨的工作,多謝大家。」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先生致勉詞時表示:「多謝新民黨的邀請,今日很開心來參加黎棟國議員辦事處的開幕,正如行政長官所說,所有開心的事都是『開心香港』的事。我之前有出席黎棟國議員的大坑辦事處開幕,今日是第二次了。現在我們要撥亂反正,要完善地區治理,希望新民黨有更多朋友在地區服務,讓市民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多謝各位。」
署理房屋局局長戴尚誠先生致勉詞時說:「很高興能參加今天的典禮,大埔是一個很有凝聚力的社區,而新民黨在大埔工作了很久,也是大埔的動力,希望這個新辦事處能為大埔凝聚更多新動力。房屋與地區息息相關,由計劃至開工到落實,都需要大家的幫助,多點向社區講解。議員辦事處當然亦能在完善地區治理下,做好橋樑的角色,我在這裡祝賀黎棟國議員辦事處業務蒸蒸日上,未來有更多黨友到地區服務,和特區政府一起推動政策,造福市民。」
最後,由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立法會議員致謝詞:「今天除了是星期日,還有『黃雨』、『紅雨』,不過,在『紅雨』高掛下,各位主禮嘉賓、來賓、義工和街坊仍然準時到場,證明風雨並無阻礙大家到來的熱誠,我實在衷心感謝大家!」
黎棟國議員續說:「剛才葉太說,黑暴時我們的辦事處遭破壞了,我認為不要緊,因為我們會重建!我們不怕黑暴!新民黨服務地區的心不會改變!即使黑暴及新冠疫情肆虐,新民黨在地區仍然屹立不倒,我們不怕病毒;疫情期間,社區發展主任劉文杰每日四處派送防疫包,送物資給居民,因為新民黨的理念,就是要為街坊服務!所以我們不畏困難,不怕辛苦,一定會和大家心連心、手攜手,為地區做實事!」
「雖然我是選委會界別的立法會議員,但是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我一樣會落區,一樣會開設辦事處,目前我開設了三個辦事處,未來希望能開設更多辦事處,因此希望各位地區翹楚、領袖,多多支持,我一定會在今日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更好地為市民服務!」黎棟國議員總結道。
|
新民黨 支持區議會改革方案
新聞稿
對於特區政府今日(2日)公布的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區議會改革方案),新民黨認為能讓區議會回復地區治理的應有模式,方向正確,未來能讓市民獲得真正地區為本的服務,新民黨表示歡迎及全力支持。
《基本法》第97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
回顧八十年代,政府把地區諮詢委員會改為區議會,引入地區直選,及於2016年取消委任制,區議會變得越來越政治化,部分區議員不務正業;特別是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很多反對派候選人完全沒有地區經驗及政綱,只憑政治立場,支持黑暴而當選,當選後只搞政治而並無處理地區事務,沒為當區居民解決問題,很多市民投訴找不到區議員為他們服務,感到相當不滿。區議會的發展已明顯偏離《基本法》第97條的初心,違反區議會的職能。
因此,新民黨支持是次改革,特別是設立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引入審查機制,新民黨十分認同,認為首要是保障國家安全,確保有志擔任區議員的人士均愛國愛港,確保區議會不會淪為顛覆性組織 ,第二是讓區議會回復《基本法》第97條的定位。
此外,新民黨認為方案秉承之前「完善選舉制度」的原則及精神,完善了區議會的結構。方案採取「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直選」的「四四二」模式,再加上二十七名當然區議員,新民黨認為能充實區議會人才庫,恢復委任制可讓具豐富經驗或專業知識但不熱中選舉的人士參與,熟悉地區事務的「三會」可推舉有志服務(但不限於三會成員)的人士,最後亦保留地區直選成分,每位合資格選民均有權投選代表他的區議員為社區服務。換言之,方案下各大板塊的成員將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及獨特性,能具大局觀亦同時專注社區,能豐富區議會的人才結構,達致均衡參與的原則。
至於將會設立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地區治理專組」,與及將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兼任區議員主席,則能達致行政主導的原則,確保區議會能協助特區政府掌握地區脈搏,更好地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新民黨表示認同。
總括而言,新民黨認為是次區議會改革方案既能保障國家安全,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確保愛國者治港,同時能讓區議會回歸《基本法》第97條作為地區諮詢組識的初心,讓廣大市民獲得更適切的地區服務,是以將全力支持。
|
|
新民黨第六屆青年委員會選舉順利舉行 周卓然當選青委會主席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下稱「青委會」),昨天(17日)舉行第六屆選舉,邀請了中央委員羅卓堅先生監票。七位青年黨員當選為新一屆青委會委員,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周卓然當選為青委會主席,黃雨程、張柏源、崔添偉、謝慶綿、王志成及吳澤銓,將擔任青委會副主席。
新一屆青委會主席周卓然表示,未來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新民黨,也計劃聯繫本港與內地青年組織與專業團體,組織交流活動,讓香港青年更認識國家,增加年輕人發揮的機會。
第六屆新民黨青委會全體當選名單如下:
姓名 職業 周卓然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銀行高級經理 黃雨程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 張柏源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公司東主 崔添偉 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證券公司高級技術專員 謝慶綿 律師行合夥人高級律師 王志成 銀行主管 吳澤銓 醫學美容公司醫學總監
當選新一屆青委會主席的周卓然感謝各位投票的中委與青年黨友支持,他表示:「新民黨孕育了我們這一群青年人,我們將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使青委會發展得更好、更遠。我很榮幸當選成為新一屆主席,未來將全力以赴,在任內多做一些聯繫年青人的工作,吸納更多年輕人,讓他們加入新民黨的大家庭。」
周卓然又稱:「完成上一屆青委會任期,到這次當選成為主席,我與上一屆青委會另外四位委員也順利連任,我們的選舉政綱提出七大目標,包括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成為新民黨青年黨員,也會多些聯繫大學、中學,與不同的專業組織,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及加入新民黨。另外我們也會聯繫黨內現有黨員,定期舉行聯誼活動等。未來也計劃訪問不同地方的青年組織與政黨等,組織青年到大灣區進行交流與旅行,讓青年多認識國家,了解國家各城市發展。」
新民黨青委會於2011年8月成立,每兩年一屆,經由選舉產生。青委會成立目的是為年輕人提供議政平台,培養更多有志投身政治的年輕人及推動青年工作。
|
|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官員回應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主席,我感謝財政司司長及其他六位出席官員詳盡的發言,向我們介紹了香港來年的經濟展望、內在及外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特區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
但我留意到官員的發言並未有回應我於上週《撥款條例草案》二讀發言時所提出有關人口估算的問題。須知道,人口估算的精確度會對政府在多個重要的政策範疇的開支及投資造成影響。而我特別對甯漢豪局長的一處發言感到困惑。
方才,甯局長發言時提到「經濟增長,人口就會上升」。請問局長是否有任何理據,如任何經濟模型或數據,去支持這一觀點?我看不到經濟增長及人口上升有任何必然關係。有不少中產人士曾向我反映,因為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他們不打算生兒育女。而勞工及福利局的孫玉菡局長亦曾向我表示,特區政府認為生育的計劃是屬於家庭內部事務,政府不應插手干預。因此,特區政府現時未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生育政策以鼓勵生育。
但另一方面,蔡若蓮局長卻多次在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以人口數量會不斷下跌為由,為教育局鼓勵合併學校及不推行小班教學的決定護航。
我認為特區政府急切需要就未來的人口估算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以便規劃未來各政策領域的投資及開支。同時,特區政府應盡快交代其對未來人口流向的預測。正如孫玉菡局長完成大灣區考察後向我反映,中山市的人口年輕、又有不少安老設施,十分適合香港的退休人士前往居住。既然特區政府要鼓勵青年前往大灣區創業和就業,我們就需要為未來計劃前往大灣區定居的人士及計劃於短、中、長期來港的內地或外國人士進行一個準確估算,以便特區政府能盡早為香港未來的財政、投資及開支做好規劃。
我謹此發言。
|
|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我:主席,我發言以示對《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的支持。這份預算案是香港政府在經歷過2019年黑暴事件及三年抗疫工作後的第一份報告,因此意義非凡。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人口流失、外貿和内部消費疲弱,更在隔離措施放寬後,見證大量消費「漏」到外地。為對應以上現象,政府推出消費券和Happy Hong Kong等一系列活動。雖然我曾反對政府再次發放消費券,但鑒於香港經濟仍在初步復蘇的階段,我同意2023年消費券計劃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消費券發放後,市面一片熱鬧,反映計劃的成效良好。然而,我要再三强調政府不應過度仰仗消費券計劃,把它變成恆常性措施。消費券不但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更可能會鼓勵部分市民產生依賴政府的心態,違背香港賴以成功的獅子山精神。
財政司司長在介紹政府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演辭中清楚勾畫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發展策略,並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八大中心的規劃來推動香港經濟。預算案著重鞏固及加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倡推動高新科技和創科發展,我很高興看到政府終於推出比較完整的產業政策。然而,一個完整的產業政策不應像2009年推出的六大優勢產業政策一樣缺乏數據支持。本港的產業政策應該定下實質的目標及數據,例如產業對GDP的貢獻、創造的就業機會、提質提量的方法等。若想成功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應學習如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等地吸引大企業來投資,便需實施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規劃好本港能夠提供多少土地、安排多少技術人員或勞工、或設定其他特別的稅務優惠。我希望本届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時謹記此目標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來支持,包括分配土地或放寬輸入勞工技術人員的政策。
接下來,我想强調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口的發展。在這方面,香港的趨勢令我頗爲擔憂。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指出,本港人口近年已流失14萬人。正如黃俊碩議員指出,稅務局曾於2019-2020年度發出277萬張稅單,但在最近的2022-2023年度僅僅發出240萬張稅單,表明香港納稅人的總計在短短三年内減少了37萬人。最近一次的2021年人口普查估計香港人口現有741萬人,並預測香港人口會在2041年增長到811萬人。然而,香港整體人口在去年已減少了14萬人,反映政府統計署在2021年時的統計已過時。我認爲政府應該督促統計署盡快重新統計香港人口,因爲人口規模直接影響到本地的經濟發展,人口的急劇老化與將來年輕人的撫養率息息相關;政府亦要準確估算社會在未來對醫療及社會福利設施的需求,或考慮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除了估算人口變化之外,政府亦要留意香港人口的流向。香港人一直以來都嚮往紐約、華盛頓、倫敦等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有工作需要的人可以選擇逗留在昂貴的城市工作;喜歡較大空間或已退休的人士則可擴散去附近的近郊工作和居住。而大灣區恰好能提供這樣的機遇給香港人。因此,政府經常鼓勵市民融入大灣區、建設北部都會區、完善本港的基建設施,以便香港人在内地治病、安老、安居。連接洪水橋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未來建成後,香港往來大灣區將會更爲便捷,方便更多香港人搬到大灣區居住。相應地,本地的土地及基建需求可能會因而減少。所以香港政府必須做好人口估算,而不是盲目堅持在基建工程上加大開支。政府現時估計北部都會區能容納高達250萬人,而三個人工島則可以容納高達50萬人口,但香港未來會有這麽旺盛的土地需求嗎?我們應該好好考慮如何分佈人口,讓香港市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主席,我希望在剩餘有限的時間内討論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政府現已展開多個基建工程計劃,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開支。政府尚未透露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項目需要多少資金,而中部人工島的項目則已估計會需要起碼5800億港幣。雖然中部人工島的開支可以分開20年付款,每年支付大概200-300億元,可單論北部都會區及中部人工島會需要的開支,就已經超過政府現有的8000億元財政儲備。
主席,我不是怕影響現有8000億的儲備而提出警號。我是希望政府可以采取新的思維來理財和融資,以配合未來的基建發展工程。正如部分金融專家指出,基建開資不一定要歸納爲政府支出(expenditure),而是可以當作投資項目(investment)。政府可以成立特別投資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透過公私營合作向商界融資,或利用其它政府有形或無形的資產,例如三條過海隧道、佔港鐵75%的市值及未來基金裏的2000億儲備去資助有關項目。特區政府應該開發新的思維,思考如何善用本港的資源作爲資金、鼓勵私人企業參與投資來支付基建費用,而非不斷蠶食財政儲備。
我僅此發言,支持《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
|
|
就「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表現」議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我:多謝主席。正如易志明議員及剛剛發言的謝偉銓議員指出,去年11月,智庫Oliver Wyman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運輸的研究院在調查了60個城市之後,將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評為全球最佳,勝過瑞士蘇黎世和瑞典斯德哥摩爾。原因主要是我們的集體運輸系統網絡覆蓋比較好、運力夠、延誤比較少、一般市民能夠負擔收費水平、地鐵站位置優越、地鐵站商戶衆多等。香港公共交通表現好也是多虧市民的監察,所以我感謝張欣宇議員今天提出的議案。但正如張欣宇議員所説,如果沒有監察或指標,就不能準確知道交通服務是否好。然而,指標亦可能是在玩「數字遊戲」,例如頻繁出現99.9%列車班次無延誤這類指標。所以監察的時候應該將公交,特別是港鐵,放在顯微鏡下,看看公司的服務指標是否在玩所謂的「數字遊戲」。
我本人使用比較多的公交服務包括港鐵、小巴與的士。老實説,我較少乘搭巴士,但我經常收到市民有關巴士的投訴,當中提到有些巴士站沒有上蓋或巴士經常脫班。當然,我自己亦曾投訴巴士最近提交的加價幅度驚人。雖然如此,正如謝議員所說,我們要承認一些客觀的事實——爲何有些市民坐小巴的時候會感到不安,特別是紅色小巴?因爲司機經常超速。同樣,市民在晚上坐的士也會感到不安,因爲司機喜歡「飛車」或年紀較大。這些問題歸根究柢是因爲香港社會勞工不足。
另外,運輸行業確實面對成本上升的問題——最近燃油和能源價格急速上升。我們必須考慮這些客觀因素,不應該盲目反對加價。如果漲價幅度高達50%,確實非常有問題,也不是市民能夠負擔的價格;但是如果政府不去補貼渡海小輪(作爲港島西的議員,我也經常使用離島小輪),在考慮經濟因素後,這些渡輪公司根本難以繼續營運。最近,天星小輪亦申請加價,如果政府不批准有關申請,香港市民可能會喪失一個非常具標志性的交通工具。一方面,我們要密切監察這些公交的服務;另一方面,亦要考慮客觀的營運環境。論需要考慮的營運環境因素:第一,成本上漲,無論是勞工或能源、燃油的成本;第二,港鐵網絡越來越大,很多其他公交運輸系統毫無疑問受到冲擊;第三,充分考慮各客觀因素後,加價未必是一件壞事。我認爲在新票價調整機制下,今年港鐵價格預計上調2.3%,尚算合理;港鐵也需要應付通脹和員工漲薪。
最後,除了認真檢查港鐵的服務指標是否在玩「數字遊戲」外,我認爲港鐵是香港衆多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公司中最重要的一個,因此,港鐵應該聚焦發展本港服務,不應擴展到瑞典、英國、澳洲等國家,本末倒置,甚至影響在香港提供的服務。而且這些境外的服務,例如英國的伊利沙伯綫(Elizabeth Line)、瑞典的MTRX,都不太適合當地,會讓港鐵有所虧損。雖然港鐵表示損失的金額不大,但境外營運無疑會分薄港鐵分配予營運和管理香港業務的時間。所以我再三提點港鐵應該回歸本業,集中改善本地的服務,不要因爲虛榮而繼續擴展外國的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