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術的鏡子與人性的抉擇
文章,青年委員會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驚歎,許多人都在討論AI是否愈來愈像人類,甚至能在某些情境中「以假亂真」。然而,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並非AI變得愈來愈像人類,而是人類自身的行為和思維正在逐漸向AI靠攏。這種「人類AI化」的現象,並非源於技術對人類的強加,而是反映了人類對外界認知的斷裂。
技術是人類創造的工具,其發展方向始終取決於人類的需求與選擇。AI的高度自動化和模式化,其實是我們自己行為習慣的影射。人類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傾向於簡單化、標準化,逐漸放棄對複雜現實的深入理解,並用技術將世界簡化為可計算、可操作的框架。AI的模仿之所以讓我們感到「像人類」,是因為我們自己早已在某種程度上以更模式化的方式理解自己,這種認知上的斷裂才使得AI的「類人」表現如此貼合。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中提到,人類的思維分為快速直覺的「系統1」和慢速分析的「系統2」。隨著社會對效率的過度追求,我們愈來愈依賴「系統1」進行直覺性決策,而「系統2」所需的深度分析則逐漸邊緣化。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不僅體現於我們的日常行為,還滲透到技術的設計與開發過程。AI的算法本質正是以規律化、標準化的邏輯來模擬人類的思考,這並非AI主動影響了人類,而是我們自己先選擇了以這種方式看待世界。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人類與外界的聯繫正經歷認知上的斷裂。過去,我們通過親身體驗和人際互動來理解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情感與多樣性的過程。而如今,信息過量與技術的便利使我們更傾向於依賴技術代替直接的認知與判斷。比方說,我們使用導航應用程式來決定路徑,而不再記住地圖;依賴推薦算法選擇娛樂內容,而非主動探索其他可能性。這種行為背後,實際上是我們對外界理解能力的退化,將世界簡化為一種符號化的存在。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道,AI公司Anthropic推出了一項新功能,允許其AI模型Claude自動操作用戶的設備,包括輸入文字、點擊按鈕和瀏覽網頁。表面上看,這項技術旨在減輕用戶的重複性工作負擔,提升效率,但其本質卻是迎合了人類對「簡化一切」的追求。技術的發展並未主動改變我們,而是我們在追求便利的過程中,選擇性地放棄了自主行動的能力。
同樣的現象在情感表達上也有明顯跡象。AI如今已能模仿人類的情感反應,通過語音語調、文字表達等方式與人類互動,甚至可以用來安撫孤獨感。這是否表明AI正變得「有人性」?事實上,這更多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情感表達日益標準化和可預測。當我們將情感簡化為一組模式或規律時,AI自然可以更輕易地模仿並滿足這些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AI愈來愈像人類,而是我們自己已經先成為了「可模仿的對象」。
《科技新報》(TechNews)有文章指出,AI在醫療診斷領域的表現已超越了人類專家,例如在癌症篩查的準確率上領先。然而,部分醫生對AI的過度依賴,導致自身專業判斷能力下降。AI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它主動侵佔了醫療領域,而是因為我們選擇將複雜的診斷過程外包給技術,以換取效率的提升。
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重新審視人類與技術的關係。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技術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其存在應服務於人類的多樣需求,而非讓我們被其塑造。教育和文化建設應注重培養創造力和慎思明辨,幫助我們保持對外界的多層次理解,而非單純適應技術導向的標準。其次,技術開發者需要在設計產品時更多地考慮人性的複雜性,而非一味追求效率的極大化。社會也需反思我們在追求便利的過程中,是否忽略了人類獨特性的價值。
人類行為日益「AI化」的現象,並不是技術的錯,而是我們自身選擇的結果。AI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提醒我們,如何在便利與自主之間找到平衡。人類塑造技術,技術反映我們如何理解和應對世界。未來的方向依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我們能重建對外界的深刻認知,並保持人性的核心價值,技術與人類的共存並非不可調和。
|
|
香港超算中心:創科契機還是沉重負擔?
文章,青年委員會
著人工智能(AI)和雲服務的快速發展,全球對數據中心需求激增。路透社報導指出,投資者對科技公司如微軟和Alphabet的能源使用愈發關注,尤其是AI驅動的增長可能在2030年前導致數據中心電力需求激增160%。這趨勢使數據中心成為全球創科競爭的焦點,而香港的超算中心計劃則是其中的關鍵。
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穩健的金融市場及完善的法律制度,一直是亞太區的重要數據樞紐。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香港建設超算中心可促進與深圳、廣州等地的協作,為金融科技、AI醫療及生命科學等高端行業提供高性能算力支持,吸引國際企業進駐。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階段設施預計於2024年底啟用,並獲特區政府撥款30億港元支持人工智能相關科研項目,進一步提升本地創科產業競爭力。
然而,超算中心的建設面臨巨大挑戰,能源問題尤為突出。香港能源結構以進口為主,可再生能源佔比較低,可能導致超算中心運營成本過高,加重環境壓力。在高度依賴外部能源供應的情況下,超算中心的巨量用電需求可能會惡化供應瓶頸,威脅能源安全。此外,區域競爭加劇,新加坡和深圳已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遙遙領先,香港如何實現差異化突破,避免淪為跟隨者,將成為政策制訂者的重要挑戰。
香港應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如海上風能和光伏發電,並引入智慧能源管理技術,不僅緩解能源壓力,還能符合國際投資者對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標準的要求。此外,通過與大灣區城市協同合作,香港可整合區域資源,共同分擔建設和運營成本,實現超算中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如果能在能源使用和區域競爭中找到優化方案,超算中心有潛力成為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的強力引擎;但若無法克服營運成本和環境壓力,則可能成為一項沉重負擔。未來,香港的超算中心應不僅是科技實力的象徵,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典範,為創科產業和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
|
落實巴士票價「可加可減」
文章
繼2023年6月巴士加價後,最近三間專營巴士公司再次提出加價申請,且加幅遠超通脹水平,有人形容巴士公司是「獅子開大口」。
目前,由於沒有恆常或定期的巴士票價調整機制,各專營巴士公司是自行決定什麼時候向特區政府提出加價申請,每次加價的考慮因素亦不劃一。針對這次加價申請,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可設立類似港鐵「可加可減」機制,將巴士票價與通脹掛鈎,決定票價調整幅度;而巴士公司則認為機制應納入燃油價格變動及人工升幅等因素。
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疫情後專營巴士的乘客量和總收入已恢復至疫情前約九成至九成半水平,其中九巴及大嶼山巴士在2023財政年度更成功扭虧為盈,分別實現稅後盈利2020萬元和290萬元。城巴在該財政年度卻虧損超過5000萬元,因此這次加價申請城巴要求近一成的加幅。然而,坊間質疑城巴虧損漸趨嚴重,主要源於經營不善,在談及盈虧時亦未有計算其在機場及北大嶼山專營權的收入,僅強調市區專營權的虧損,有以偏概全之嫌。
疫情期間,特區政府透過「防疫抗疫基金」向三間專營巴士公司發放巨額資助,其中城巴在2020至2022年間每財政年度獲超過二億元補助。目前特區政府仍有持續發放資助,包括用於安裝實時巴士到站顯示屏、設置巴士總站候車座位、為巴士車廂座位加裝安全帶等,並豁免專營巴士使用政府隧道收費,可見特區政府對專營巴士公司可謂「呵護備至」。
若巴士公司在未審視如何開源節流情況下便要求加價,長期依賴政府或公眾「買單」,並非可行之道。現時部分巴士路線重疊及客量下降,巴士公司可整合重疊路線,以更有效利用巴士資源和減低營運成本。
香港物價高漲,本已令市民的日常開支負擔沉重,而巴士加價更令情況雪上加霜。巴士車費增加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即使因為成本上漲而加價是無可避免,巴士公司也要相應提升服務水平,使市民感到物有所值。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的數字,去年涉及專營巴士服務的投訴個案有17207宗,當中有涉及巴士班次不穩的情況,亦有不少投訴個案涉及車長的駕駛行為、工作態度等問題。
在「兩元乘車優惠」下,特區政府需向公共交通營運商支付票價差額,受惠人士包括長者及合資格的殘疾人士,而受惠年齡亦在2022年降至60歲,但60至64歲的乘客在大部分營運商不獲提供半價優惠,於是以成人原有車資計算,大大增加政府財政壓力。
「兩元優惠」或加重公帑支出
早前有乘客懷疑有巴士公司將票價較高的非常規路線安排加班車,並安排未坐滿的常規路線巴士「飛站」,導致乘客「硬食」車資昂貴的非常規路線,而特區政府則需支付「兩元優惠」下補貼較高的差額,做法明顯不合理,更有濫用公帑之嫌。筆者認為,有關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專營巴士公司等營運商,防止公帑被濫用。
面對銀髮人口上升,特區政府用於「兩元優惠」的開支已連續三年錄得上升,每年逼近40億元,在專營巴士公司提出超越通脹水平的加價申請之際,若加價獲批,特區政府退回巴士公司的票價差額將會增加,進一步加重政府財政負擔。
期望新上任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能對巴士加價申請嚴格把關,包括嚴格審查是次加價申請,而長遠之計,則是盡快檢討和建立適合的加價機制。
|
|
新民黨 歡迎新局長任命安排
新聞稿,焦點
對於國務院在今早(5日)公布,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和建議,決定任命陳美寶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羅淑佩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並免去林世雄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楊潤雄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職務;新民黨表示歡迎。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我們對於羅淑佩女士及陳美寶女士的任命,表示歡迎。一直以來,兩位女士的表現均十分出色,對所屬政策範疇非常熟悉,而且工作積極主動,具有擔當。我們認為由她倆擔任新的職位是好消息。」
「現在本屆政府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即是仍有兩年半的任期,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例如文體旅局要籌辦全國運動會、要確保啟德體育園順利開幕。此外,特區政府推出了《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旅遊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羅淑佩女士過去擔任運輸署署長、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兼房屋署署長期間,表現主動積極,具備創新思維,尤其在打擊富戶方面成效顯著,我們認為她相當適合擔任文體旅局局長。陳美寶女士曾擔任運輸署長,並在物流局擔任常秘,處理過很多鐵路工程,現在運輸及物流局面臨許多挑戰,香港需要成立航運港口發展局、擴大航空網絡等等。兩位年輕有幹勁的官員的任命是非常合適的。作為女性,我本人非常高興看到她們的成就。」葉太續道。
「同時,我們感謝兩位卸任局長楊潤雄和林世雄。在過去兩年半裡,他倆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葉太總結。
|
|
新民黨 譴責美方肆意詆毀香港法庭裁決
新聞稿,焦點
對於美國政府藉著近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案」(民主派初選案)的判刑,大肆譴責及抹黑香港及特區政府,並且提出會向香港特區人員施加「簽證限制」,新民黨認為全無理據,予以強烈譴責。
是次「串謀顛覆國家政權案」情節嚴重,法庭依據香港法律及普通法原則作出裁決,公平公正公開,判刑寬嚴有度,彰顯司法獨立,體現法治精神,新民黨表示認同及堅定支持。新民黨強調,《香港國安法》的訂立及實施,是為了堵塞香港特區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對於美西方經常肆意抹黑、詆毀及干預香港司法,新民黨認為是赤裸裸的雙標及霸權行徑,用心險惡,予以強烈譴責。
|
|
新民黨 「對外聯絡小組」訪英
新聞稿,焦點
介紹香港最近發展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立法會議員應英國政府及商界邀請,於10月30日至11月8日期間,率領新民黨「對外聯絡小組」到訪英國倫敦。訪問團成員包括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執委、全國港區政協暨財政部委任諮詢專家羅卓堅太平紳士;以及新民黨政策總裁劉穎峰女士。
今日(13日)下午,新民黨召開記者招待會,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議員聯同何敬康議員及羅卓堅太平紳士會見傳媒,闡述訪英經過及收穫。
是次訪英行程緊密而豐富,葉太簡介說:「我們今次倫敦之行的拜訪對象,包括英國政府官員、智庫、政商界及傳媒。我們與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部政務次官 Ms. Catherine West(衛倩婷,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at the Foreign, Commonwealth and Development Office)會面;拜訪了英國商業貿易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and Trade)高級官員。其實我們甫到埗便會見了兩屆倫敦金融城市長(Lord Mayor of the City of London),分別是第690任市長 Sir Charles Bowman及第696任候任市長 Mr. Alderman Alastair King。傳媒方面,我們拜訪了英國幾家主流傳媒,包括《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及《衛報》(The Guardian)等。我們亦拜訪了英國的重要智庫,包括英中協會(The Great Britain-China Centre),屬英國工黨的智庫,以及世界著名的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即是很出名的 Chatham House(漆咸樓 )。我們亦有和商界交流,包括怡和控股公司的駐英執行董事 Mr. Adam Keswick,以及 Mr. Martin Barrow(鮑磊)。我們亦接受了英中貿易協會(China Britain Business Council)的邀請,參加了和商界高層的交流晚宴。」
葉太講述是次訪英目的:「我們今次訪英的目的,當然是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情況,我們帶備了多份英文版《施政報告》,派發予拜會的機構及代表。另外,我們製作了一份單張介紹香港的經濟發展,闡述香港在多方面領先的國際排名,宣傳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和機遇。」
葉太續道:「我特別強調,例如生物科技方面,鑑於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教授提出『1+』新藥審批機制,是對於吸引外資來香港做科研,以及把他們的產品銷售予大灣區,很有吸引力的。此外,衛生局有和內地合作的生物科技的科研合作機制,會成立『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加強香港在生物科技、藥物開發的合作,也對外商均有相當的吸引力。」
葉太表示訪英團亦有介紹 CEPA:「我們的單張亦有介紹10月9日宣布的,根據特區政府與國家商務部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貿易協議》(CEPA)簽訂的服務協議的第二份修訂協議。這次的修訂協議很重要,經常有港商指出,過去要進入內地的服務業市場,大門開了但小門不開;新修訂協議則是開了很多道小門,很多服務業提供者,例如建築、工程不再需要三年實質性經營這個要求;金融機構在向內地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時,亦不再有最近一年總資產不少於二十億美元的要求,另外亦有『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香港電影業電視業進入內地市場的要求亦開放了很多。」
「我們向英國商界、政府部門及傳媒介紹香港多方面的最新發展情況,他們均相當滿意及感興趣,反應相當正面。」葉太說。
訪問團成員之一,新民黨執委、全國港區政協暨財政部委任諮詢專家羅卓堅太平紳士表示:「正如葉太所說,我們此行是為了說好香港和中國故事,金融發展方面,我向對方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七大優勢:一是全球頂尖投融資平台,二是深港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包括股票通及債券通等,三是普通法體系,四是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五是世界一流的、世界第二大的財富管理中心,六是緣色金融中心,七是港元有很穩定的貨幣體系及國内唯一自由流通市場。對方聽到我們講述這些優勢,均表示認同。我們的家族辦公室亦可發展得更加好。香港在亞洲亦可發展虛擬資產中心。」
「從是次交流,可以感受到英國商界對人工智能、生命科學、財富管理及綠色金融等有濃厚興趣;他們亦對和香港的商界及文化有興趣,我們可考慮,除著IPO市場活躍起來,企業來港作為第一上市地位,將來我們的企業可否去英國作二次上市?因為英國的法規及上市程度和香港大同小異,這樣便可以擴闊企業的集資渠道,擴大股東的基礎,亦可發展歐洲業務等等。」羅卓堅說。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則表示:「今趟倫敦之行,我非常期待及感到很榮幸,能與英國傳媒及智庫交流,我們除了介紹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亦有向大家介紹香港近年在金融、產業等方面的發展。我感到高興的是,英國商界、傳媒及智庫均十分關心及熟悉香港的現況,他們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希望未來有渠道引進英國商界到大灣區投資。但是他們認為有關大灣區的對外資訊仍不充分,期望香港未來可以把對外宣傳的工作做得更好,向國際推廣香港和大灣區的發展優勢和機遇。」
「他們關注香港人才流失的問題,問及輸入人才主要來自內地會否減弱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我告訴他們,香港自八十年代起,一直都有人才輸出,同時會有人才來港,屬自由流動,並非長期流失,不會因此影響香港的長遠發展。目前看到,輸出的人才逐步回流,來港的內地人才亦具備優良學歷及國際經驗,我認為反而會加強香港的國際化優勢。他們亦關注香港的經濟情況,期望未來香港和英國會有更多貿易往來。」何敬康續道。
「總體來說,是次訪英可感受到英國不同界別均對香港十分關注和熟悉,正因如此,香港不論在特區政府的層面,抑或在民間層面,也應做更多對外宣傳的工作,提高香港和國際社會的接軌程度和強度,真正做到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何敬康總結道。
|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跟進長者生活津貼的申請、覆檢情況及相關開支
立法會事務
長者生活津貼預算開支按年開支飆升,根據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所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底,約有 131 萬名公共福利金計劃受惠人,包括約 36 萬名高齡津貼受惠人、約 77 萬名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其長者生活津貼預算開支達423 億元,較2020/2021長者生活津貼以及津貼所花費的277.41億增幅達逾100億。就此我關注到政府進行覆檢的個案,並向政府查詢迄今共有多少需要覆檢的個案、金額多少,以及其覆檢機制詳情,冀從中節省開支。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回覆時表示,覆檢機制需要申請的長者每兩年申報一次資產狀況,供局方用作審視是否適合繼續申請公共福利援助金。近年長者福利金升幅主要受到退休潮,相信在及後日子升幅將會有所放緩。社會福利署副署長黃燕儀亦補充指,就申請公共福利援助金將使用一套風險為本的制度來覆檢個案,強調在申請階段時已嚴肅處理,而在覆檢階段除了聯絡當事人,亦會與不同機構核查資料,從而了解到申請人資產審查時的資料是否準確和符合資格。稍後亦會向立法會提交詳細資料有關於覆檢個案的數字和牽涉金額等等。
|
|
立法會大會口頭質詢:跟進持續進修基金使用情況
立法會事務
持續進修基金為符合申請資格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鼓勵本地市民持續進修,然而從政府給予立法會文件中,顯示不足1%的申請人完全使用$25,000資助額。就此我向政府跟進,會否向尚未完全使用資助額的90多萬用戶了解情況,包括他們的需要、現今的課程是否合適等,以及政府的未來規劃,務求善用相關資助。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覆時表示會審視用戶的需求。政府亦正進行資料蒐集,了解到哪些課程較受市民歡迎,並計劃將會重新推出相關課程,會繼續接受其他意見和資訊。
|
|
立法會大會口頭質詢:跟進紅隧收費廣場的規劃
立法會事務
於1972年落成的紅磡海底隊道是香港首條連貫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的行車隧道,如今紅隧往香港方向的收費亭已成為歷史,但外貌仍一成不變,而考慮到及後香港將舉辦第15屆全國運動會、啟德運動園開幕,我在立法會向政府了解在過海設施上如何能夠美化設施。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回覆指,紅隧保留了香港味道的古舊建築,特別是紅隧的字體,因此需要保留。另外,在周邊的氛圍能否配合將來舉辦的盛事活動,政府亦正進行考慮,並強調該位置處於馬路旁邊,需要顧及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