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學生暑期實習計劃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立法會事務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官員回應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5 月 12 日
主席,我感謝財政司司長及其他六位出席官員詳盡的發言,向我們介紹了香港來年的經濟展望、內在及外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特區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 但我留意到官員的發言並未有回應我於上週《撥款條例草案》二讀發言時所提出有關人口估算的問題。須知道,人口估算的精確度會對政府在多個重要的政策範疇的開支及投資造成影響。而我特別對甯漢豪局長的一處發言感到困惑。 方才,甯局長發言時提到「經濟增長,人口就會上升」。請問局長是否有任何理據,如任何經濟模型或數據,去支持這一觀點?我看不到經濟增長及人口上升有任何必然關係。有不少中產人士曾向我反映,因為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他們不打算生兒育女。而勞工及福利局的孫玉菡局長亦曾向我表示,特區政府認為生育的計劃是屬於家庭內部事務,政府不應插手干預。因此,特區政府現時未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生育政策以鼓勵生育。 但另一方面,蔡若蓮局長卻多次在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以人口數量會不斷下跌為由,為教育局鼓勵合併學校及不推行小班教學的決定護航。 我認為特區政府急切需要就未來的人口估算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以便規劃未來各政策領域的投資及開支。同時,特區政府應盡快交代其對未來人口流向的預測。正如孫玉菡局長完成大灣區考察後向我反映,中山市的人口年輕、又有不少安老設施,十分適合香港的退休人士前往居住。既然特區政府要鼓勵青年前往大灣區創業和就業,我們就需要為未來計劃前往大灣區定居的人士及計劃於短、中、長期來港的內地或外國人士進行一個準確估算,以便特區政府能盡早為香港未來的財政、投資及開支做好規劃。 我謹此發言。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5 月 2 日
我:主席,我發言以示對《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的支持。這份預算案是香港政府在經歷過2019年黑暴事件及三年抗疫工作後的第一份報告,因此意義非凡。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人口流失、外貿和内部消費疲弱,更在隔離措施放寬後,見證大量消費「漏」到外地。為對應以上現象,政府推出消費券和Happy Hong Kong等一系列活動。雖然我曾反對政府再次發放消費券,但鑒於香港經濟仍在初步復蘇的階段,我同意2023年消費券計劃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消費券發放後,市面一片熱鬧,反映計劃的成效良好。然而,我要再三强調政府不應過度仰仗消費券計劃,把它變成恆常性措施。消費券不但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更可能會鼓勵部分市民產生依賴政府的心態,違背香港賴以成功的獅子山精神。 財政司司長在介紹政府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演辭中清楚勾畫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發展策略,並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八大中心的規劃來推動香港經濟。預算案著重鞏固及加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倡推動高新科技和創科發展,我很高興看到政府終於推出比較完整的產業政策。然而,一個完整的產業政策不應像2009年推出的六大優勢產業政策一樣缺乏數據支持。本港的產業政策應該定下實質的目標及數據,例如產業對GDP的貢獻、創造的就業機會、提質提量的方法等。若想成功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應學習如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等地吸引大企業來投資,便需實施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規劃好本港能夠提供多少土地、安排多少技術人員或勞工、或設定其他特別的稅務優惠。我希望本届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時謹記此目標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來支持,包括分配土地或放寬輸入勞工技術人員的政策。 接下來,我想强調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口的發展。在這方面,香港的趨勢令我頗爲擔憂。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指出,本港人口近年已流失14萬人。正如黃俊碩議員指出,稅務局曾於2019-2020年度發出277萬張稅單,但在最近的2022-2023年度僅僅發出240萬張稅單,表明香港納稅人的總計在短短三年内減少了37萬人。最近一次的2021年人口普查估計香港人口現有741萬人,並預測香港人口會在2041年增長到811萬人。然而,香港整體人口在去年已減少了14萬人,反映政府統計署在2021年時的統計已過時。我認爲政府應該督促統計署盡快重新統計香港人口,因爲人口規模直接影響到本地的經濟發展,人口的急劇老化與將來年輕人的撫養率息息相關;政府亦要準確估算社會在未來對醫療及社會福利設施的需求,或考慮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除了估算人口變化之外,政府亦要留意香港人口的流向。香港人一直以來都嚮往紐約、華盛頓、倫敦等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有工作需要的人可以選擇逗留在昂貴的城市工作;喜歡較大空間或已退休的人士則可擴散去附近的近郊工作和居住。而大灣區恰好能提供這樣的機遇給香港人。因此,政府經常鼓勵市民融入大灣區、建設北部都會區、完善本港的基建設施,以便香港人在内地治病、安老、安居。連接洪水橋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未來建成後,香港往來大灣區將會更爲便捷,方便更多香港人搬到大灣區居住。相應地,本地的土地及基建需求可能會因而減少。所以香港政府必須做好人口估算,而不是盲目堅持在基建工程上加大開支。政府現時估計北部都會區能容納高達250萬人,而三個人工島則可以容納高達50萬人口,但香港未來會有這麽旺盛的土地需求嗎?我們應該好好考慮如何分佈人口,讓香港市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主席,我希望在剩餘有限的時間内討論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政府現已展開多個基建工程計劃,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開支。政府尚未透露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項目需要多少資金,而中部人工島的項目則已估計會需要起碼5800億港幣。雖然中部人工島的開支可以分開20年付款,每年支付大概200-300億元,可單論北部都會區及中部人工島會需要的開支,就已經超過政府現有的8000億元財政儲備。 主席,我不是怕影響現有8000億的儲備而提出警號。我是希望政府可以采取新的思維來理財和融資,以配合未來的基建發展工程。正如部分金融專家指出,基建開資不一定要歸納爲政府支出(expenditure),而是可以當作投資項目(investment)。政府可以成立特別投資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透過公私營合作向商界融資,或利用其它政府有形或無形的資產,例如三條過海隧道、佔港鐵75%的市值及未來基金裏的2000億儲備去資助有關項目。特區政府應該開發新的思維,思考如何善用本港的資源作爲資金、鼓勵私人企業參與投資來支付基建費用,而非不斷蠶食財政儲備。 我僅此發言,支持《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
就「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表現」議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4 月 21 日
我:多謝主席。正如易志明議員及剛剛發言的謝偉銓議員指出,去年11月,智庫Oliver Wyman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運輸的研究院在調查了60個城市之後,將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評為全球最佳,勝過瑞士蘇黎世和瑞典斯德哥摩爾。原因主要是我們的集體運輸系統網絡覆蓋比較好、運力夠、延誤比較少、一般市民能夠負擔收費水平、地鐵站位置優越、地鐵站商戶衆多等。香港公共交通表現好也是多虧市民的監察,所以我感謝張欣宇議員今天提出的議案。但正如張欣宇議員所説,如果沒有監察或指標,就不能準確知道交通服務是否好。然而,指標亦可能是在玩「數字遊戲」,例如頻繁出現99.9%列車班次無延誤這類指標。所以監察的時候應該將公交,特別是港鐵,放在顯微鏡下,看看公司的服務指標是否在玩所謂的「數字遊戲」。 我本人使用比較多的公交服務包括港鐵、小巴與的士。老實説,我較少乘搭巴士,但我經常收到市民有關巴士的投訴,當中提到有些巴士站沒有上蓋或巴士經常脫班。當然,我自己亦曾投訴巴士最近提交的加價幅度驚人。雖然如此,正如謝議員所說,我們要承認一些客觀的事實——爲何有些市民坐小巴的時候會感到不安,特別是紅色小巴?因爲司機經常超速。同樣,市民在晚上坐的士也會感到不安,因爲司機喜歡「飛車」或年紀較大。這些問題歸根究柢是因爲香港社會勞工不足。 另外,運輸行業確實面對成本上升的問題——最近燃油和能源價格急速上升。我們必須考慮這些客觀因素,不應該盲目反對加價。如果漲價幅度高達50%,確實非常有問題,也不是市民能夠負擔的價格;但是如果政府不去補貼渡海小輪(作爲港島西的議員,我也經常使用離島小輪),在考慮經濟因素後,這些渡輪公司根本難以繼續營運。最近,天星小輪亦申請加價,如果政府不批准有關申請,香港市民可能會喪失一個非常具標志性的交通工具。一方面,我們要密切監察這些公交的服務;另一方面,亦要考慮客觀的營運環境。論需要考慮的營運環境因素:第一,成本上漲,無論是勞工或能源、燃油的成本;第二,港鐵網絡越來越大,很多其他公交運輸系統毫無疑問受到冲擊;第三,充分考慮各客觀因素後,加價未必是一件壞事。我認爲在新票價調整機制下,今年港鐵價格預計上調2.3%,尚算合理;港鐵也需要應付通脹和員工漲薪。 最後,除了認真檢查港鐵的服務指標是否在玩「數字遊戲」外,我認爲港鐵是香港衆多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公司中最重要的一個,因此,港鐵應該聚焦發展本港服務,不應擴展到瑞典、英國、澳洲等國家,本末倒置,甚至影響在香港提供的服務。而且這些境外的服務,例如英國的伊利沙伯綫(Elizabeth Line)、瑞典的MTRX,都不太適合當地,會讓港鐵有所虧損。雖然港鐵表示損失的金額不大,但境外營運無疑會分薄港鐵分配予營運和管理香港業務的時間。所以我再三提點港鐵應該回歸本業,集中改善本地的服務,不要因爲虛榮而繼續擴展外國的服務。
於財務委員會為審核2023-24年度開支預算的特別會議–第二十一節–文化體育及旅游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4 月 21 日
我:多謝主席!我真的非常興奮,因爲通常我的手速不及年青的議員快,今天竟然第一次能夠排頭位提問。 我就CSTB 053及CSTB 054兩個問題作追問。有關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我發覺有很多不同計劃:第一,我不知道電影製作融資計劃與電影製作資助計劃有何區別;第二,薪火相傳計劃中的「刻氏兄弟綁架大劫案」,我表面上看不到是怎麽樣薪火相傳?另外,我發覺資助金額亦很參差:有部分電影可獲批高達900萬元資助,但其他電影的獲資助金額卻只有200萬元。剛剛局長曾表示局方希望透過文藝作品弘揚中國文化,提升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請問局方可否解釋撥款額存在差異的原因?例如好賣座的「毒舌大狀」,你們是因爲看到電影的演員陣容(cast)大,或製作費用大,或考慮什麽別的因素? 局長:多謝主席。其實每一個計劃在發展的時期亦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就著計劃的詳細情況,我會邀請本局的常任秘書長來解釋一下。 常任秘書長:多謝葉議員的提問。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有兩種:一種是融資,另一種是資助計劃。融資基本上是類似投資,本局像一位投資者,向電影付上一部分的資金,令他們能夠開戲。而資助計劃涵蓋很多不同類型的計劃去培育新一代的年青人,例如編劇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新一代的電影人沒有機會進去的項目。在資助計劃裏面,有一些有定制好的金額,例如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如果是由大專的組合製作,就可以獲批500萬元資助,而如果是專業人士的組合製作,則可獲800萬元資助。 我:我想問一問本局融資,即有份投資,那「毒舌大狀」賣座本局都有盈潤嗎? 常任秘書長:正確。 我:那薪火相傳是培養新一代的製作人,是這樣嗎? 常任秘書長:沒錯,是以老帶新。由資深電影人帶著一些比較年青的電影人去製作一些新的作品,是薪火相傳計劃的目的。 我:剛剛局長提到局方希望透過文藝作品向香港人弘揚中國文化,從而提升港人的愛國情懷。請問局方會否著重這些題材,在評審的時候加分? 局長:在文化推廣方面我們有很多方面需要兼顧。作爲中華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固然要在香港境内外推動中華文化。爲了在外地推廣中華文化,我們亦會審視獲資助電影的内容及每一個資助計劃背後的目的。所以,我們計劃未來都會盡量將推廣中華文化的元素作爲一個評分標准加入到評估裏面。多謝主席。
就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審核2023-2024財政年度開支預算 -商務及經濟發展範疇」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4 月 16 日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在4月14日審核2023-2024財政年度開支預算- 商務及經濟發展。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如下: 黎棟國議員: 多謝主席。我的問題是CDB127及137,關於「招商引才專組」。這個問題剛才有其他同事提問過。關於這個專組有沒有增聘額外的人手,局方答覆表示預算職位會有35個,開支1億,從字面上會誤以為你們已招聘了數十人,而實際上你們表示小組由現有人手所組成。剛才聽到局長的解釋,我得到的疑問想向局長確認一下:『人才專組是「舊酒新瓶」,「原有的班子」加多一個「新的牌子」,帶多頂帽子』,是否這樣呢?這是我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第127條問關於專組的指標是什麼,政府答覆表示已載列總目96綱領第3項。我翻查綱領第3項,發現當中已載列了2023年已完成的工作目標,局方的專組由上年度12月才設立,你們為何這麼快便能完成這麼多個目標?綱領3內列出了早兩年的績效數字,究竟專組所做的工作與以往所做的工作有什麼分別?哪些工作是重疊?請局長解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秘書長 黃宗殷先生: 多謝議員的提問。議員知道我們在海外的14個經貿辦,有12個是在投資推廣署內有投資推廣小組,但就著新的「引進辦」成立後,我們有一個新的目標及全新的政策工具讓我們能夠吸引具策略性的企業和人才來投資。因此,我們是用原有的班子,但增加一個新任務,變成「招商人才專組」。隨了剛才局長提及的「招商人才專組」和投資小組轉變成吸引策略企業之外,我們亦承擔了由勞福局方面的負責的「人才方面」的工作。我們的同事在海外辦事處,由以往的投資促進小組變成「招商人才專組」。 我較早前回答另一位議員的問題時提及過,除了有新的政策工具外,其實答覆中列出了投資推廣署會預留資源,透過專組去加強投資推廣的工作。雖然人手安排仍然是原有的班子去執行,但我們亦適當地增撥資源去加強投資推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引進辦」的成立後,我們有一套新的政策工具去讓同事去吸引具價值、具創造性的策略性企業,我們更要負責「人才」方面的工作。 另外,議員提及在總目內的績效指標。其實吸引投資推廣工作並不是一件件分開量度,而是需要長時間去累積。今年匯報上年度累積下來的工作,例如有工作是由上年度開展,但於今年完成,這將會在今年匯報出來。若是今年開展的工作,我們便會在下年的工作指標反映。因此,工作績效指標是按我們經驗,大概知道每個小組或整體能達到的工作數字。 黎棟國議員: 請局方在會後以書面形式解釋清楚,多謝主席。
就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審核2023-2024財政年度開支預算 -衛生範疇」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4 月 13 日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在4月13日審核2023-2024財政年度開支預算- 衛生範疇。 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如下: 黎棟國議員: 多謝主席,我跟進的文件編號是HHB087。我素來關心遙距醫療的發展及應用,尤其是怎樣運用這些技術幫助長者,因為這些做法可減省院舍的長者在診症室的輪候時間,減低他們感染其他疾病風險以及舟車勞累,亦可減低急診室和門診醫護的工作壓力,好處甚多。 我亦十分高興看到當局的回覆,醫管局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於2022年4月至12月期間,提供的遙距醫療服務共約47,000人次,服務並且擴展至全香港各區的安老院舍。 第一個問題,疫情已經過去,醫管局會否繼續記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提供的遙距醫療服務的人次?我理解於2022年4月以前,醫管局並沒有備存相關數字。這些數字及疫情都已成過去,當局又會否重回舊路,不再備存相關數字?須知道,這些數字對於本會以至社會監察當局的遙距醫療發展進程是相當有幫助。 第二是服務對象。當局答覆清楚表明於2022年4月至12月期間,服務是擴展到全港各區既安老院舍。疫情過去後,醫管局會否走回頭路,減少遙距醫療於安老院舍的服務數量? 最後的問題,早兩個月我在立法會上有一條同樣題目的口頭質詢,當時局方說過,「醫管局其實已經成立一個小組,審視如何全面推廣遙距醫療服務」。但今次當局對於小組的的答覆是隻字不提,我要追問這個小組現時的進度如何?有沒有時間表?何時會提出改善建議? 多謝主席。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高拔陞醫生: 多謝主席。正如剛才黎議員提到,在過去一段時間遙距醫療的發展相比以前是十分迅速。事實上我們亦看到遙距醫療的好處,例如在老人評估小組內的老人院舍,遙距醫療已有多年的歷史,我印象中超過十多年,當然以前科技未太成熟,依靠打電話或者視像依賴手機的效果不太好,當時使用遙距醫療亦不是太恆常。過了一段時間,例如在新冠疫情的時期,由於感染控制或病人到醫院不太方便,使到遙距醫療有一個機會大幅發展。這是一個成功的經驗,亦是對市民或院舍員工以及病友的支持。 因此黎議員剛才提及的事我們亦會繼續做,一方面我們已有特定的二維碼讓同事查核完會紀錄在案,我們同事會繼續留意數字,將來會繼續有數字提供給大家。 另外是對象方面,我們不單只會維持現有服務,更希望在老人院舍或其他方面繼續遙距醫療的發展。因此在院舍的覆蓋率以及各方面,我們會繼續維持並加強服務。 至於議員提到最後一點,我們內部已成立專責小組特別加強遙距醫療應用。除了在看醫生、由醫生診症之外,亦包括護士診所,我們專職醫療的同事一些遙距診治、藥劑師等等 。適時我們會通過衛生事務委員會向大家匯報我們進展,現在已全力推展工作。 多謝主席。 黎棟國議員: 可否提供具體的目標,例如在將來十二個月之內,你預期會做到那一個步驟?須知道長者到急症室、前線同事、醫護人員、其他於急症室輪候的人亦十分辛苦,數個事情會產生不理想的情況出現。主席。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高拔陞醫生: 稍後會補交相關資料。
就「提升警政能力的資訊科技項目」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4 月 6 日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在4月4日 審議保安局建議提升警政能力的資訊科技項目。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 黎棟國議員: 多議主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警隊在香港佔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香港的治安、國家的安全,主要靠警隊給我們把關。因此警隊必須有先進、有效的設備是毋容置疑。在保安局提交這份文件後,我留意到坊間關注項目的撥款高達52億,但在局長跟我們介紹有關詳情後,我對計劃是信心滿滿。局長的構思已非常仔細,包括「同步招標」,須知道按慣常做法,若先批出撥款再去招標將可能產生不良及不想預期的效果。因為投標者知道每一個系統的實際價錢,而他們會否出現在按實質價錢再叫高價格,使到局方失去預算?或者投標者會否為了符合投標價錢,從而減低產品的質量?這兩件事情都會影響到警隊更新電腦系統的時間表,因此我認為「同步招標」的想法既仔細、又有用,亦可省卻立法會審時的時間,我對此表示支持。但我想請局長稍後向我們補充一份文件,內裏包括每一個子系統預計處理時間,因為我相信局方需要時間處理各子系統的先後次序。 第二點希望局長考慮,警隊「第三代人事資訊通用系統」盡早提高處理優次上馬,因為現時第二代的系統所產生的情況是極不理想。為香港拼搏的警務人員及其家人的個人資料受到不法人士非法入侵及濫用,使到警隊同事不能安心工作,這件事情盡快制止。而這個相信是「美國產」的第二代人事資訊系統於2021年擱置與警隊更新合約服務,對於系統維持的持續性是會產生一個極度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希望局長盡早制定及完成員工資料庫的時間表,多謝主席。 保安局局長 鄧炳強: 首先,多謝黎議員對警隊的工作認同,因為同步招標概念是在上次追加撥款會議時各位所提供的建議,而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意見,因此意見要接受,而且做法是穩妥,而有關文件將會會後補充。 有關第三代人事資訊通用系統,我相信我們的同事在黎議員的鼓勵之下會迅速完成,能夠提早完成提早在立法會審議撥款。多議主席。
3月29日立法會辯論:「全面推動香港氫能源產業發展」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30 日
主席,氫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第一,氫氣更是一種清潔低碳能源,經過燃燒或用電池電化學反應取得的氫能源並不會產生污染物,無碳排放,只產生水。氫的發熱量是石化燃料的3-4倍,是代替煤碳、石油石化燃料的低碳排放燃料首擇。 近年全球暖化嚴重,為早日實現實現「碳中和」,世界各國爭先研究能源升級轉型。氫能因為能量密度高、存儲形式多樣化,可以實現零碳排放等優點,已成為大家的重點發展的技術。 當然,我們必須認清,要氫能產業化,提供潔淨能源,亦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生產氫要燃燒煤、石油,過程中亦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不符碳中和的目標。 製造氫的方法五花八門,視乎制取的方法,可分灰氫、藍氫、啡氫、青氫、綠氫等。燒煤製氫名為啡氫,最便宜但對環境傷害最大。燃燒石化燃料製造的氫名為灰氫,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加入碳捕獲技術,排放二氧化碳會減少,名為藍氫。青氫用「甲烷裂解」的方法產生,但有漏烷的風險以及產量的問題。 要真正做到零碳排放,只有從電解水中提取氫,這名為綠氫。但要在過程中做到零碳排放,條件非常苛刻,價錢亦都十分昂貴。現時綠氫只佔全球產量約百分之一。 面對這種難題,氫能源會否再次成為「空中樓閣」呢? 觀乎世界各國近兩三年的成就,氫能的前景實在是非常好。除了我們國家和新加坡外,已經有40個國家宣布了發展氫能的路徑,並「真金白銀」投入發展。 我了解香港至今仍未有完整的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最貼近的是特區政府在2021年成立了跨部門專責小組,由公務員、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各種氫能的使用方案及技術要求。 主席,最近我参觀了煤氣公司的一套毋須用傳統燃燒方法而直接從他們生產的煤氣中提取氫氣的示範設施。由於香港生產的煤氣已含有49%氫,而提取出來的氫又可以通過現成的煤氣管道輸送到特設的加氫站供車用燃料電池發電運作,煤氣公司已夥拍油公司申請建造香港首個加氫站,同時亦跟巴士公司洽商提供抽氫和供氫系統給他們的試驗氫氣巴士使用。發展氫總算在香港開了一個頭。 至於我們國家,已經快馬加鞭去做。由於國家有豐富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水力發電技術都在世界先進水平,有優越條件成為廣泛使用氫能的領先者。去年底,中國工程院士謝和平與他指導的深圳大學、四川大學博士團體,在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破解海水直接電解裝氫的半世紀難題」的論文,有望成功打造中國原創的海洋綠氫全球新興戰略產業。雜誌評審專家為更評述這項技術「打開低成本燃料生產的大門」。 主席,我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把握國家政策的優勢,考慮李浩然議員提出的三項建議,制定最合適香港的氫能產業發展時間表,以及路線圖,力爭緊貼國家發展氫能策略,向既定的減排碳目標邁進。 主席,我謹此陳詞,支持原動議和修訂動議。
【2023.03.29 議會發言】立法會會議|全面推動香港氫能源產業發展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29 日
氣候變化是妨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性問題之一,而世界各地都積極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在有關能源方面的政策都持續不斷作出改變及轉型。而早在202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已經提出中國會致力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國家一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除了成為世界最大的制氫國之外,亦對於掌握有關氫能的各項技術發展都持續有重大突破。因此,我們必須緊隨國家的步伐,把握好目前全球能源轉型這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及重大機遇,及早謀劃提前部署,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興起「氫經濟」,推動潔淨能源實現零碳夢想。 氫能作為世界公認的終極潔淨能源,產業前景是非常之廣闊。在國家公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當中亦提及到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而要促進氫能技術裝備取得突破,無疑是需要創新科技的驅動。 國家「十四五」規劃已經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近日,留意到有間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產品的內地高科技企業落戶到香港科學園,並且將會為香港打造首個氫儲能及首個跨境氫能應用項目,相信這個亦是推動香港氫能技術創新的好開始,回應國家期望的重要一步。 隨住種種契機,特區政府與有關持份者,都很應該更積極構建一個聚焦氫能發展的創新平台,同時加快引進、培養相關技術的高端人才,有序地推動本港氫能源產業發展。 大家都看到特區政府就住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是不遺餘力。在2021年先後公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亦成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去推動相關工作。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內,亦提到會為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兩億元,與專營巴士公司及其他持份者合作,開展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的試驗,測試本港的應用情況。 而較早前,本人亦就住有關推動新能源運輸在本港的應用向當局提出過質詢。當時,局方的回覆大致都是需要透過今年分階段展開的試驗計劃,再以審視相關方面的法規、標準及技術指引。所以本人對於政府在相關方面的工作都是抱很大的期望,亦很希望政府能夠加快步伐,構建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氫能源網絡。
就「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23 日
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在3月22日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的人才服務窗口總監。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 黎棟國議員: 我的提問題針對人才服務窗口非公務員總監一職。文件中提到該總監職位將代表特區政府外出工作,我有數個問題: 第一, 局方預計招聘有關非公務員總監一職需時多久? 第二, 會否請獵頭公司協助招聘? 第三, 局方認為市場上是否有充分的合適人選供應? 人才服務窗口現已開始運作,整體招攬人才計劃正如火如荼,局長何時找到合適的人選是否會直接影響人才窗口全面開展工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這個非公務員職位將由財委會批准後6個月後開始工作。局方正爭取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職位人手。全港正面對「搶人手」的問題,局方認為市場上對於相關合適人手的供應不會太充裕。 因相關職位要求求職人具有:豐富銷售經驗;豐富市場推廣經驗;及本地及海外營運能力。局方正積極留意,並有信心將找到合適的人選,讓受聘人盡快進駐並帶領人才服務窗口。 黎棟國議員: 財委會批出相關職位,最遲6個月後開始計算3年。若然局方在招聘計劃上有延誤,例如需時9個月才找到合適人選;或受聘人要延遲3個月才能入職,局方與受聘人的合約便不可簽訂3年,可能會變了2年半或更少。 這個情況會否影響局方與受聘人簽訂的合約期限?或簽訂的合約超出財委會所批准的3年期限?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局方已對招聘所需時間作評估,有信心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總監職位。相關準備事項現已籌備,但需要先待財委會批准後,才可正式招聘。在此,局方已訂立KPI,招聘所需時間為期6個月。 黎棟國議員: 局方與受聘人簽訂合同時,會否在合同中加入相關職位需要達到的職效指標?或是只跟受聘人簡單提及一般的工作範疇? 以下為我的一些看法:局方現打算招聘一名首長級薪級第 4 點的非公務員,該位非公務員將加入人才服務窗口代表特區政府工作外出尋找人才。我對相關人士有極大的期望,局方會否考慮將績效指標加入受聘人的合同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會積極考慮議員的意見。這個總監職位相對高級,局方亦對受聘人有相當大的期望,局方不會以一張簡單合同與受聘人簽訂,將會謹慎考慮受聘人的能力達到局方期望才與其簽訂。 本局會考慮黎議員的建議,用某種形式落實。 黎棟國議員: 就有關人才服務窗口總監問題,職責說明第三項提到設立一個人才群集資料庫。有關的資料庫是否由局方內部人員營運,或是外判?若由內部員工處理,局方計劃打算安排多少人手?甚麼職級去處理這個資料庫?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就有關資料庫,坊間有不少大數據平台,例如LinkedIn,可通過付費服務取得不同行業、工種、技能的人力數據。局方在人才服務窗口總監下會設立一個專組,除了支援亦會做數據分析的工作。本局亦會藉著與不同商會的聯絡、外訪,以及通過17個海外辦事處定期收集分析及數據。局方會將有關數據整合,並作為內部的資料庫,在制定宣傳及推廣計劃時適當作運用。 黎棟國議員: 職責一項提及需協助人才來港定居、支援,以及簽證上的問題。局方已開發虛擬平台窗口,這讓我回想起「1823」的平台。「1823」平台有類似服務提供,雖然服務對象不同,但媒體經常報道有關「1823」的服務範圍太廣,而「1823」服務人員收到問題後,可能會不了解問題的答案。現在設立人才窗口,局方會用什麼方法培訓相關工作人員,妥善並迅速處理有關問題,為提問人提供有效的服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首先就議員的問題提供一個大方向。現時人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數目僅30-40人,但窗口服務對象人數數以萬計,甚至未來數以十萬計。大量的服務對象由30-40人去處理是不現實,但我們看見「窗口」會出現槓桿作用。局方正構思平台的實質運作模式。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人才服務窗口已有實際的服務工作經驗。開發平台初期人手不足,本局通過人才服務窗口的外判支援商聘請一個一至兩人的特定小組,負責每日監察人才服務窗口內的查詢。該小組會將有關解答提交予本局審批,通過審批後才容許發放。 另外,對於員工的培訓是重要的。局方在聘請工作人員時會考慮工作人員的背景及相關工作經驗。第二,本局會提供充足的資料,包括可能會詢問的問題,讓工作人員查閱,而相關工作人員的回覆答案亦需經本局審批後才能對外發放。在經過不斷的審批後,人才服務窗口的大概答案框架已訂立。外判支援商的特定小組在3日內已處理99%的回覆查詢,其餘有關技術性問題,如申請編號/進度將轉介予入境事務處。現行關於支援服務方面的效率亦相當不錯。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學生暑期實習計劃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