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搞活夜市、股市、樓市
文章
香港疫後復常大半年,特區政府在各方各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經濟在重新開放有短暫反彈,但後勁不繼,外貿持續疲弱,本地經濟消費受內地價廉物美衝擊,市民傾向往外旅行或北上消費,本地市面特別是晚市淡靜,股市低迷,樓價下挫,最近更有一幅政府地皮流標,社會各界與特區政府都很心焦,本篇就簡單討論如何搞活夜市、股市和樓市。
疫情改變生活模式 夜市蕭條
先說如何搞活夜市。近期香港的出境人次多過入境人次是不爭事實,社交平台經常被外遊或北上消費的朋友洗版。有入境處陸路工作入境人員告訴我,兩地人流都是潮水式的,港人周末早上北上晚上回歸,內地旅客也是朝早來港晚上回家,不留港住宿。面對冷清的市面,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要在短期內搞活夜市,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負責制訂方案,一時間,爺孫落吧、大笪地、睇相占卜等等建議此起彼落。
所謂夜市,廣義來說是泛指整體夜間經濟,狹義則是指地攤經濟,例如廟街或六七十年代的大笪地。因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甚麼香港沒了夜市?夜間經濟為甚麼沒聲沒色?我認為至少有兩大原因。
第一,疫情三年的確改變了港人的生活模式。現在我們下班便回家吃飯,和家人共享天倫;加上網上平台發達,我們可以窩在家裏叫外賣、煲劇、看電影,以至網上購物,晚上外出消費的動機低了很多。像我參加那麼多地區活動,九時散席時,酒樓大廳大多只餘兩三枱散客,冷冷清清的。
時代進步 不能盲搞大笪地
第二,地攤經濟沒落,我認為是因為時代的進步。我記得小時候媽媽有帶我去上環新填地、大笪地,去照田雞、食碗仔翅,那是「平民夜總會」,是未發達社會的基層經濟特徵。數十年過去,現在香港已是高度發展、高度規管的城市,社會性質改變,市民對生活環境和衛生要求越來越高,太嘈吵熱鬧是噪音,霓虹光管太繽紛是光污染,小販不能無牌,貨物不能阻街,食物必須衛生乾淨。
今時今日,我們不能時光倒流走回頭路,盲搞大笪地,反而要想怎樣推陳出新,升級轉型。再者,多賣幾串魚蛋對推動整體經濟沒大幫助,香港要追求高質量發展。
搞夜間經濟要針對特定客群
另一點十分重要,我們要清楚界定搞夜市要吸引哪類客群?哪類人出來消費對夜間經濟最有幫助?真的是早睡早起的爺爺奶奶?「聽朝要返學」的孫仔孫女?當然不是。我認為最有力出來消費的是年輕人、專業人士和海外遊客,未來的夜市要針對他們的喜好和品味來搞,例如大型音樂會、體育活動、主題嘉年華、文藝展覽、電影節等等,要能吸引年輕人出來活動,也能吸引遊客留港過夜,才能帶動消費。香港可以多邀請例如BLACKPINK等國際歌星和內地頂流來香港搞演唱會、見面會,一定超多粉絲捧場,帶旺市面和周邊活動。
此外,商界、商場是重要持份者。商界反應快、主意多,商場可主動延長營業時間,推出多些晚間消費優惠,泊車便宜一點、看電影便宜一點、食飯購物優惠多一點,我相信有一定吸引力。
內地有政策支持夜間經濟
近年內地多個省市都有政策支持夜間經濟、地攤經濟,不少地方的夜市搞得有聲有色。上星期我到訪佛山,晚上視察了「火出圈」的燈湖西街夜市。燈湖西街本身是商業街,交通便利,位於千燈湖畔,夜色優美,四周張燈結彩,有很多打卡點,有網紅駐唱,攤檔成行成市,食物和貨品花款多,買的賣的主要都是年輕人,大家在湖邊烤串喝酒,好吃好玩。佛山的經濟結構和香港完全不同,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比香港低,加上很多年輕人失業,在夜市擺攤是謀生選擇。附近居民不單不介意晚上那麼熱鬧,甚至會一家大細下樓幫襯,加上遊客,人流自然旺。
香港若要搞這類夜市,不論在地區選址、交通配套、牌照規管、光和噪音限制,以至夜市主題、食物和貨品特色,都要靈活處理,才有生機。
內地率先調低股票印花稅
港股近半年表現疲弱,今年1月至7月的日均成交跌至一千一百三十六億元,其中6月的日均成交更跌破千億,只有九百九十八億元。對於如何激活股市,我認為減輕股票買賣的交易成本是可行之法。內地已於8月27日出招,宣布股票印花稅由0.1%減半至0.05%,減幅達50%。我認為香港也可下調股票印花稅,否則港股稅率較內地高出4.2倍,若兩地的交易成本差異持續擴大,「北水」買賣港股的意欲將大減,影響深遠。
建議股票印花稅下調至0.1%
新民黨於今年初提交的《財政預算案》建議書已建議特區政府把股票印花稅由0.13%下調至0.1%。8月17日,新民黨向行政長官提交了《施政報告》建議書,再次建議下調股票印花稅至0.1%,我們認為可帶動交投、提高股票交易的流通性、吸引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的券商,以及吸引更多企業來港上市。
我於7月5日的立法會大會提出書面質詢,問特區政府會否下調股票印花稅。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回覆指,「若按2022至2023年度股票交易印花稅實際收入作出估算,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至0.1%或0%將令政府減少分別約一百二十三億元或五百三十一億元的財政收入,佔該年度總體收入約2%或9%。」我理解減收股票印花稅將影響庫房收入,因此特區政府非常謹慎,不過我認為股市回暖後有望抵銷對庫房收入的影響,希望行政長官仔細考慮建議。
盡快改革創業板
主板及創業板(GEM)的表現也不理想。2022年,主板及創業板的總成交金額較2021年下跌25.4%,新上市公司數目由2018年的二百一十八宗,下跌至2022年的九十宗。來港上市的海外企業數目不斷下跌,由2020年的十四宗,跌至2023年上半年的零宗。中小企在香港上市成本高、時間長,最終成功上市的中小企很少,創業板由2021年第一季至今,新股上市數目維持在零宗,即是沒有上市個案,反映創業板極需改革,我認為要簡化上市手續,提高透明度,縮短時間,提高效率;或者另設新的融資平台。
此外,目前國際局勢及地緣政治嚴峻,預料今後歐美資金不容易流入香港,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洞悉利害,加大力度,積極吸引中東、東盟及其他新興市場企業來港上市,推動證券市場多元化,為香港引入更多資金。
行政長官剛於8月29日宣布,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研究怎樣增加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期望「小組」接納我和新民黨的建議。
樓價下挫 地皮流標
最後說說樓市。高息環境,新盤低開,樓市低迷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根據特區政府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住宅樓價已較2021年高位下跌了13%。最近亦有報導指樓價指數已連挫三個月,各類型單位的樓價指數全面下跌,其中面積1722方呎或以上的豪宅樓價指數按月下跌1.89%,面積431方呎或以下的細單位樓價指數也按月下跌1.4%,預料全年樓價指數將下跌2%至3%。
此外,今年先後有四幅地皮流標,最近一幅因為只有一間中小型發展商入標而且未達底價,因而流標。反映地產商對樓市沒信心。
雖然政府內部流傳一個說法,指地產商其實不支持特區政府大規模造地,因為會影响他們的土地儲備云云。我認為這說法難以成立,一是因為當地產商手上的地皮用盡,他們也要增加土地儲備的;二是當特區政府要推展巨型項目,例如「北部都會區」要在未來二十年造地三千公頃,也是需要地產商支持的。
「辣招」不易撤 調整從價印花稅稅階
以目前的經濟格局來說,股市樓市均低迷,的確對政府稅收及整體經濟不利。若樓市持續下跌至市民可以「執平貨」的水平,那可能是經濟大衰退,像2003年「沙士」的時候,當然不是社會樂見的。
社會上有聲音呼籲「減辣」甚至「撤辣」,我則認為打擊炒賣的「辣招」特別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SSD)不能隨便撤,但是可推出其他措施激活樓市。新民黨建議調整從價印花稅(Ad Valorem Stamp Duty,AVD)的稅階,凡香港永久性居民首置物業,只要該物業樓價在六百萬元或以下,劃一從價印花稅為一百元,相信可鼓勵更多中產或夾心家庭置業。
來港人才置業「先買後繳」印花稅
另外,為吸引來港人才在香港置業定居,新民黨建議「先買後繳」印花稅,即是,非永久性居民首次置業時,先不用於買樓時繳付首置印花稅,但契約上須在土地登記冊中加上「第一押記」(first charge),待他居港滿七年成為永久性居民,「第一押記」將自動取消。若他未住滿七年便賣樓,那麼他便得繳付該筆首置印花稅。
特區政府必須快速應變
其實不論是股票印花稅抑或物業印花稅的稅階稅率,都是可加可減的,特區政府必須因應市場環境,快速應變,盡快出招激活股市樓市,搞活資本市場,活躍市面氣氛,提振經濟,推進轉型,讓香港邁向高質量發展模式,才是王道。
|
|
郵輪碼頭十年浩劫 須重新定位
文章
提起8月份引人關注的新聞,「啟德郵輪碼頭甩轆」自然上榜,而且像連續劇那樣,由8月初發酵至8月尾。8月4日,「海洋光譜號」疫後首次訪港,在啟德郵輪碼頭停泊,帶來約5,000旅客,本屬喜事,皆因香港經歷疫情打擊,極度需要具高消費力的海外旅客冲喜、衝經濟。誰料當日爆出甩轆醜事,郵輪碼頭接駁交通嚴重不足,有遊客無的士,有旅客投訴排長龍候車45分鐘之久,暴露特區政府與業界並沒做好充分準備。
一個畫面勝過千言萬語(a picture paints a thousand words),旅客怨聲載道的畫面瞬間傳遍大街小巷,一個小缺口便粉碎特區政府連月「Hello Hong Kong!」的努力,既諷刺又令人失望!
2013啟用即甩轆 今仍無車搭
有心水清的評論指出,郵輪碼頭甩轆並非新鮮事。而我自從2008年當選立法會議員,已關注郵輪碼頭發展15年,其間曾公開撰文(〈郵輪產業的經濟〉及在立法會發言、提出質詢等。
郵輪碼頭在2009年動工,2013年落成啟用,並於該年6月12日迎來第一艘郵輪「海洋水手號」,當日已經出現用不到行李運輸帶,接駁交通配套不濟,的士不足,旅客候車大排長龍,有旅客候車逾兩小時,商舖十室九空等問題。立法會隨即在6月24日的大會上討論相關問題,當時,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的回覆是「我們會研究可行性。」他又說:「郵輪碼頭設有5,600平方米的附屬商業區,可帶動商業活動,經濟輻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5年後,2018年3月,以啟德郵輪碼頭為母港的本地郵輪「世界夢號」原定讓旅客在啟德登船,但原來碼頭的兩個泊位已預留予「瑪麗皇后II號」及「伊利沙伯皇后號」使用,船公司要臨時安排旅遊巴及接駁艇接載旅客前往將軍澳碇泊處登船。其間有旅客因在碼頭呆等兩小時而鼓譟。
再5年後的今日,旅客落船依然無車搭,輕軌鐵路、水上的士依然得個講字,碼頭商舖依然十室九空,經濟輻射效益近零,可見歷史是驚人的相似,但特區政府不曾汲取教訓,10年來沒怎樣改善郵輪碼頭的管理,也沒好好運用疫情空窗期來優化郵輪碼頭的軟硬配套。
我擔任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ESC)主席多年,相當清楚立法會撥了多少資源、開設多少職位來發展郵輪產業,當中旅遊事務署的角色相當吃重。
特設專員監管 碼頭仍未優化
根據立法會2007年1月17日的文件,啟德郵輪碼頭於2007年招標,首個泊位預計在2012年啟用。當時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要求在旅遊事務署開設一個首長級丙級政務官的編外職位,職銜是「旅遊事務助理專員(4)」,為期兩年,以推行郵輪碼頭計劃;主要職責是掌管及監督專責隊伍,監督和統籌招標,與中標者保持密切聯繫,監察計劃落實,鑑辨潛在問題,建議可行解決方法,還要制定發展策略,提升香港作為亞太區郵輪中心地位。
從上述職責反映,當時特區政府認為區區一個丙級政務官便能統籌、監督及推進整個計劃。此外,當時開設丙級政務官的年薪開支為1,360,800元,連同支援人員一併計算,年薪及福利總支出達4,604,000元。
現實上換來的是,郵輪碼頭比原定的2012年遲了一年才啟用,甫啟用便出事。
這個為期兩年的旅遊事務助理專員(4)編外職位,先後於2008年及2014年續期,直至2017年12月31日撤銷。兩個月後,即2018年2月,當時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要求重新開設這個編外職位,為期三年;主要職責除了監察郵輪碼頭的營運,與內地及鄰近港口保持聯繫,推動香港郵輪旅遊業發展,提升香港作為區內郵輪樞紐的地位,還新增監督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營運,真是能者多勞,任重道遠。
當時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內很多議員都認為,監督郵輪碼頭及迪士尼樂園均屬長期工作,反建議特區政府,與其開設需不斷續期的編外職位,不如開設常額職位。特區政府當然殷然接受,於是旅遊事務助理專員(4)這個職位便由2018年起由編外變常額,至今5年。
現實上換來的是,郵輪碼頭沒有優化、沒有提升,難得有郵輪來泊又再荒亂出事,淪為頭條笑話。
加接駁交通 勞煩副司長補鑊
我會翻查這些資料,是因看不慣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郵輪碼頭甩轆後,企圖諉過碼頭營運商,指營運商經營十多年,理應知道郵輪到港會出現的問題。
那麼這些年來,旅遊事務助理專員(4)、旅遊事務副專員,以及旅遊事務專員、局長等一系列官員,究竟有甚麼貢獻?郵輪來港早有排期,絕不是突然泊港,專員絕對有充足時間聯絡營運商和船公司,查詢旅客資料,監督、統籌、安排接駁交通等各類配套。除了的士,其實只要安排幾條穿梭巴士綫送旅客前往就近港鐵站及熱門地區/景點,體貼一點可送每位旅客一張遊客八達通,這麼簡單的安排,只是常識。旅遊事務署那麼多專員都想不出、做不到?
區區幾條接駁巴士綫,要勞煩政務司副司長牽動數十人召開兩次「啟德郵輪碼頭交通協調統籌會議」(8月8日及16日)來補鑊,這就是楊局長說的「事實證明香港絕對有能力、有方法接待好大型郵輪到港」?
接駁交通那麼重要,因為啟德郵輪碼頭位處偏僻,坐落舊機場跑道的最南端,出入只得一條路。2007年提出的單軌列車方案在2019年遭特區政府擱置。唯一一條連接郵輪碼頭及啟德站的道路D3路都會公園段(D3 Metro Park Section),也要待到2022年8月才建成啟用,距離2007年碼頭招標足有15年。
企圖複製海運碼頭 捉錯用神
此外,我認為特區政府最初規劃啟德郵輪碼頭時,企圖複製海運碼頭的成功經驗,把啟德郵輪碼頭定位為旅遊景點,碼頭大樓設5,600平方米附屬商業區/購物商場,本身便是捉錯用神。海運碼頭位於尖沙咀,交通四通八達,本身已是成熟的遊客區,商場餐廳名店林立;啟德郵輪碼頭偏處一隅,先天條件和人流難以相提並論,因此當初即使是請來世界級建築師Norman Foster負責設計,多年來碼頭大樓都相當冷清,酒樓商舖都「做唔起」。
因此,說到底,打通啟德郵輪碼頭的道路網與交通運輸配套,讓遊客方便快速地往返景點,遠比搞「香港手信市集」這些枝葉重要。即使要吸引本地人流,也是要交通方便才有吸引力。除了市集、音樂會、啤酒節這類一次性活動,當局可考慮以較相宜的租金或較靈活的條件,引入需要大量空間的攀石場、彈床場、溜冰場、射藝中心、兒童賽車場,以至大型親子遊樂中心等,配合碼頭風景優美的天台花園,相信可吸引年輕人及一家大細前往。
8月11日,以香港為母港的郵輪「名勝世界壹號」從台灣抵港,約1,800名旅客下船離開碼頭,交通安排大致順暢。8月19日,載有4,500名旅客和1,500名船員的「海洋光譜號」再次泊港,新民黨容海恩及何敬康兩位立法會議員,天濛光六時半便在郵輪碼頭守候,視察旅客落船情況。經過政務司副司長的「高度介入」,增加免費接駁巴士綫,又派油券給的士司機,當日遊客的落船及交通安排尚算順暢,但這至多算是「過骨」,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容海恩及何敬康議員已於8月14日去信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啟德郵輪碼頭的問題,屆時楊局長及旅遊專員們務必出席,接受議員質詢及問責。當初特區政府斥資逾82億來興建啟德郵輪碼頭,卻經歷十年浩劫;世界郵輪市場在疫情期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郵輪產業如何疫後重生,啟德郵輪碼頭怎樣重新定位,是特區政府不能怠慢的工作。
|
|
大熱國產電影的票房啟示
文章
今年暑假,內地電影累積票房總收入破紀錄,截至8月中已近178億人民幣(約24.4億美元),其中多齣國產電影的票房表現比《Barbie芭比》好得多。
國產電影創造高票房,除了電腦合成影像技術使用成熟,電影劇本、角色與演員演技等都有大躍進,就像現時內地票房榜排第二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單看預告片已見特技非常出色。另一齣即將在港上映的內地動畫片《長安三萬里》,畫面非常立體,製作級數媲美荷李活大製作,令人期待!
此外,國內有些電影緊扣社會脈搏,如現時票房領先、內地首部揭露境外電訊詐騙內幕的犯罪題材電影《孤注一擲》,已破票房紀錄,截至8月中,該片的內地票房已達8800萬美元,超越《Barbie芭比》上映第四個周末的全球票房。
近期上映的Meg2:TheTrench(《極悍巨鯊2:深溝》),是荷李活聯同內地商共同投資的合拍片,由英國演員 JasonStatham與中國演員吳京等主演,在內地頗賣座,反映題材迎合內地觀眾,但未有在外國票房大收。以往因為觀眾口味不同,同一齣電影未必做到同時在北美及內地都大收旺場,但是如今荷李活漸漸找到讓內地市場接受的電影題材和製作模式,未來可期。
香港的票房表現又完全不同,就像內地大收的《滿江紅》在香港票房慘淡;《無名》、《長空之王》等在內地爆紅,在香港的票房也不如預期。我認為是因為香港與內地觀眾的口味有異,香港觀眾算是「睇荷李活電影長大的」,相對地,內地片商可能因為香港市場細而未着重在港宣傳,內地頂流明星鮮有來港搞活動宣傳電影。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電影市場方面仍有很大的融合空間。
Insights from the Box Office Success of Popular Domestic Films
This summer, mainland Chinese films have achieved record-breaking box office revenues. As of mid-August, the cumulative box office has reached nearly 17.8 billion RMB (approximately 2.44 billion USD), with the box office performance of many domestic films far surpassing that of "Barbie."
The success of domestic films at the box offi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ature use of computer-generated visual effects and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film scripts, characters, and acting.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second-ranked film at the mainland box office, "Creation of God's 1: Kingdom of Storms," showcases impressive special effects even in its trailer. Another mainland animated film, "Chang'an Thirty Thousand Miles," which is soon to be released in Hong Kong, boasts visually stunning and Hollywood-level production, creating high anticipation.
Furthermore, some domestic films have closely tapped into social trends. For example, the current box office leader, "No More Bets," is the first mainland film to expose the inner workings of overseas cyber fraud. It has shattered box office records, with its mainland box office reaching 88 million USD as of mid-August, surpassing the global box office of "Barbie" in its fourth weekend.
Recently released film "Meg 2: The Trench" is a co-production between Hollywood and mainland Chinese investors. Starring British actor Jason Statham and Chinese actor Wu Jing, the film has performed well in the mainland market, catering to the preferences of mainland audiences. However, it has not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 in foreign box offices. In the past, due to different audience tastes, a film could not necessarily perform exceptionally well in both North American and mainland markets simultaneously. But nowadays, Hollywood is gradually finding film subjects and production models that are accepted by the mainland market, promising a bright future.
The box office performance in Hong Kong, on the other hand, is entirely different. For example, while "Full River Re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mainland, it performed poorly in Hong Kong. Films like "The Hidden Blade" and "Born to Fly" gained popularity in the mainland but did not meet expectations in the Hong Kong box office. I believe this is due to differences in audience preferenc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udience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grown up watching Hollywood films, whereas mainland film companies may not have focused on promoting their films in the Hong Kong market due to its smaller size. Top mainland stars rarely come to Hong Kong for promotional activities. For Hong Kong to integrate into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significant room for integration in the film market.
|
|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提交《施政報告》建議
新聞稿,焦點
特區政府正就2023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新民黨執委羅卓堅先生,與新民黨中委盧曉楓博士等,今天(17日)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提交2023年《施政報告》建議書(見附件),就八個範疇提出廿二項建議,希望政府採納。
新民黨下午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後,隨即在新民黨位於灣仔的辦事處舉行記者會,公布提交的各項建議細節。
葉太關注香港的教育發展,確保學生接受優質教育,要求政府釐清資助院校、自資專上院校及職業專才教育的定位和分工,加大力度推廣職業專才教育,鼓勵就業志向明確的年輕人報讀,避免人才資源錯配。
另外,她建議了解外籍英語教師的流失原因,適時推出措施挽留人手,並在外地進行推廣,吸引更多外籍英語教師來港任教,提升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建議進一步調整從價印花稅的稅階,香港永久性居民首置物業,樓價在600萬元以下,印花稅劃一為100元,協助有置業需要的市民。
另外,為吸引來港人才在香港置業定居,建議非永久性居民首次本地置業,與本地首置印花稅率一致,但契約必須在土地登記冊中加上第一押記。若成為永久性居民前出售物業,在樓宇轉手時扣除需繳納稅款。
容海恩女士要求政府積極推動生育政策,鼓勵有需要人士使用輔助生殖科技,建議為每名接受療程的婦女提供五萬元資助,並且將卵子、精子及胚胎的最長儲存期限由十年一律提高至55年。
她建議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研究增加社區保姆服務獎勵金至每小時50元,並且加強保險保障,鼓勵更多適合人士成為社區保姆,並研究向非資助獨立幼兒中心購買服務,以在短時間內增加託管服務名額。
同時,容海恩女士要求政府制訂針對認知障礙症的政策,包括預防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加強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治療和照顧,此外亦需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建議促進大灣區碳交易市場與國際接軌,鼓勵按國際標準開發碳信用供應項目,通過Core Climate進行交易,為大灣區內營運的外國企業購買碳信用提供國際認可平台。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要求政府縮減沙頭角口岸的面積,考慮將騰出的土地擴充非禁區的沙頭角墟作小型商業區或住宅區用途,並打造中英街成為特色購物旅遊區,促進口岸經濟。
新民黨執委羅卓堅先生促請行政長官鞏固香港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議將股票印花稅由0.13%回復至0.1%;又建議吸引中東、東盟及其他新興市場企業來港上市;並盡快活化創業板。
他要求優化數碼經濟基建,研究放寬設置海底、地下管道及高壓變電站等基建配套的限制。
|
|
新民黨 十二周年黨慶 說好香港故事
新聞稿,焦點
今年是香港回歸廿六周年,也是新民黨成立第十二周年。今天(5日)新民黨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十二周年黨慶典禮,邀請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中聯辦副主任何靖先生、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潘雲東先生、國安公署局長鄧建偉先生、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各副司長、多名政策局局長、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政府高級政務官員、區議員、公營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工商及多個專業界別翹楚、社團及地區組織領袖與代表,場內設近七十圍接待賓客,全場近九百人出席參與慶祝典禮,盛況空前。
典禮於下午四時三十分開始,奏唱國歌後,先由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致歡迎辭(附件一為致辭全文),她稱香港正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行政長官領導下,香港在經濟、房屋供應等多方面發展取得良好進展,邁向由治及興新階段,回顧了新民黨的工作,包括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服務地區及培養人才等,希望市民繼續支持新民黨的工作。
然後是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致謝辭(附件二為致辭全文),她感謝各界支持,讓新民黨在議會及地區工作順利進行,也寄望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新民黨有年輕黨友能參與其中。
台上儀式完成後,場內播放新民黨精心製作的慶祝短片,率先播出的短片,是新民黨積極「說好香港故事」,新民黨多位成員,在黨主席葉太帶領下,向西方媒體發聲,例如在不同外國媒體投稿、接受訪問,講出香港的真實情況,未來新民黨各成員將繼續堅定不屈,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除了積極向外界「說好香港故事」,他也喜歡歌唱。今天他即席獻唱一首《無限之城》,憑歌詞寄意,表達香港掌握新動向,無限新氣象,懷著理想,向未來翱翔的希望!他的歌聲獲全場熱烈掌聲支持!
|
新民黨 歡迎立法會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
新聞稿
立法會今天(6日)三讀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獲在席88名出席議員一致投贊成票通過法案。新民黨對方案獲立法會三讀通過,表示歡迎,認為有助區議會制度撥亂反正,配合「愛國者治港」原則,讓真正有能力、「愛國愛港」、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加入區議會,更有效與盡力為社區服務。
日後區議會議席的組成,將分別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與直選方式,以「442」比例組成,議席分別為179席、176席與88席,並保留27個當然議員,總議席數目為470席。全港選區將會整合為44個大選區,以「雙議席單票制」,每區選出2名直選議員。區議會主席將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出任。同時引入資格審查及履職監察制度,以確保每位區議員均為「愛國愛港」人士,不會從事顛覆國家與香港的工作,有效履行職責。
新民黨認為,區議會組成日後將更趨完善,並回復《基本法》第97條的定位,即「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而加入委任與地區委員會界別,能充實區議會人才庫,且讓地區具豐富經驗與專業知識但不熱衷於選舉的人士參與,豐富區議會的人才結構,達致有才之士均衡參與。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稱,沒有想到80年代港英政府推出的地方行政建議,成為英國政府一隻「木馬」,雖然未做到「屠城」,但令區議會越來越政治化及激進,有部分成員甚至成為顛覆政府及分裂國家的工具。她對今天立法會三讀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表示歡迎,又指「一人一票」形式的西式選舉未必適合香港。但區議會仍然值得保留直選,因選舉是好的經驗,讓候選人直接面對市民,將來選區選民人數加大,可達數以十萬,未來區議員手握的民意授權,甚至可高於英國一名國會議員。
|
|
就《2023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主席,本人發言表示支持政府的條例草案。
長期以來,紅隧嚴重擠塞,而西隧使用率不足,引起社會關注。多年來,各界人士均有提出不同方案,如「紅加東減」。2018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提出「三隧分流」方案,將西隧收費減至50元,並將紅隧及東隧收費加至40元。然而,由於2019年正值選舉年,大多數政黨均難以接受加價,尤其是東隧的加價。當時,東隧已相當擠塞,加上沙中線仍未開通,市民欠缺選擇,必須使用東隧前往觀塘或將軍澳等地區。由於在立法會缺乏支持,當時政府最終放棄推行「三隧分流」方案。
今次,我贊成政府重推「三隧分流」方案。政府提出的「6-3-3」方案有其美中不足之處,第二階段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以達至真正的三隧分流。第一階段先實施的「6-3-3」方案,實屬減價性質,政治上較容易令市民接受。然而,若要做到以價格分流或提高隧道使用效率以符合經濟原則,第二階段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並不理想。事實上,無論是「6-3-3」或「5-4-4」方案,皆是以經濟學上的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價格歧視)理念為基礎——即同一種產品(同一條隧道)視乎使用者及使用時段訂定不同收費,以反映產品的價值及對使用者的吸引力。若要推動differential pricing以促進分流,應該從第一階段就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交通方面的專家稱「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為「動態收費」(dynamic pricing)——即在隧道價值最高的繁忙時段收取更高收費,讓市民採取其他過海方案以逃避高收費,如在情況許可下多加使用地鐵。我相信純粹採取「6-3-3」方案較難做到三隧分流。但當然,「6-3-3」方案下西隧減價,加上紅隧及東隧加幅不大,市民會較易接受。「6-3-3」並非最理想的方案。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紅隧基於路程較短而價值最高,就算紅隧擠塞,依然對駕駛人士的吸引力最高;亦有充份理由有較高定價。若為討好市民而採取「6-3-3」方案,並不能反映紅隧的經濟價值。
許多議員均提出一個疑問,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時,會否導致駕駛人士為逃避更高收費而避免在繁忙時段出行,或等到剛好非繁忙時間才出行以享受較低的收費;做成一開始非繁忙時段就大塞車?理論上,運用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概念,以價格誘使駕駛人士避免在最擠塞的時段使用隧道從而提升道路使用的效率,是必要措施。無論是「6-3-3」方案或「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實際效果到底如何,需要經過實踐才能見分曉。但我認為,根據理論,應儘快實施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即非繁忙時段收費較便宜,加上晚間劃一收費,讓市民使用隧道的時段可較為均勻。
至於易志明議員提出的修訂,我明白其出發點是為業界發聲,尤其是的士、商用車、「搵食車」,讓這些車輛能以較便宜的價格使用過海隧道。但由於大主席基於法律意見,裁定易志明議員只可提出某些修訂,令易志明議員現時提出的方案殘缺不全。若實施,不但會令政府稅收減少,更會令某些隧道變得更為擠塞;我們無法支持這個方案。因此,新民黨將會支持政府的議案,並會反對易志明議員的修正案。
資料上有一項有趣的數據,指政府估計2024-25年隧道收入僅有37億;金額絕不多。然而,並無提供任何有關開支的數據,如維修費、推行電子收費的費用等;營運隧道一定會招致開支。日後,三條過海隧道均屬政府所有,推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後,真正的收入到底會有多少?回想起有金融界人士曾經表示為應付大規模基建的開支,政府可設立基金,並將某些資產,如三條過海隧道,納入基金,方便發債。然而,我認為這個方案的吸引力不太大,因為三條過海隧道的淨收入可能並不多,不一定能依靠此等資產協助政府發債。
總括而言,新民黨支持政府的議案,反對易志明議員的修正案。
|
|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官員回應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主席,我感謝財政司司長及其他六位出席官員詳盡的發言,向我們介紹了香港來年的經濟展望、內在及外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特區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
但我留意到官員的發言並未有回應我於上週《撥款條例草案》二讀發言時所提出有關人口估算的問題。須知道,人口估算的精確度會對政府在多個重要的政策範疇的開支及投資造成影響。而我特別對甯漢豪局長的一處發言感到困惑。
方才,甯局長發言時提到「經濟增長,人口就會上升」。請問局長是否有任何理據,如任何經濟模型或數據,去支持這一觀點?我看不到經濟增長及人口上升有任何必然關係。有不少中產人士曾向我反映,因為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他們不打算生兒育女。而勞工及福利局的孫玉菡局長亦曾向我表示,特區政府認為生育的計劃是屬於家庭內部事務,政府不應插手干預。因此,特區政府現時未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生育政策以鼓勵生育。
但另一方面,蔡若蓮局長卻多次在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以人口數量會不斷下跌為由,為教育局鼓勵合併學校及不推行小班教學的決定護航。
我認為特區政府急切需要就未來的人口估算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以便規劃未來各政策領域的投資及開支。同時,特區政府應盡快交代其對未來人口流向的預測。正如孫玉菡局長完成大灣區考察後向我反映,中山市的人口年輕、又有不少安老設施,十分適合香港的退休人士前往居住。既然特區政府要鼓勵青年前往大灣區創業和就業,我們就需要為未來計劃前往大灣區定居的人士及計劃於短、中、長期來港的內地或外國人士進行一個準確估算,以便特區政府能盡早為香港未來的財政、投資及開支做好規劃。
我謹此發言。
|
|
就《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我:主席,我發言以示對《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的支持。這份預算案是香港政府在經歷過2019年黑暴事件及三年抗疫工作後的第一份報告,因此意義非凡。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人口流失、外貿和内部消費疲弱,更在隔離措施放寬後,見證大量消費「漏」到外地。為對應以上現象,政府推出消費券和Happy Hong Kong等一系列活動。雖然我曾反對政府再次發放消費券,但鑒於香港經濟仍在初步復蘇的階段,我同意2023年消費券計劃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消費券發放後,市面一片熱鬧,反映計劃的成效良好。然而,我要再三强調政府不應過度仰仗消費券計劃,把它變成恆常性措施。消費券不但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更可能會鼓勵部分市民產生依賴政府的心態,違背香港賴以成功的獅子山精神。
財政司司長在介紹政府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演辭中清楚勾畫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發展策略,並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八大中心的規劃來推動香港經濟。預算案著重鞏固及加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倡推動高新科技和創科發展,我很高興看到政府終於推出比較完整的產業政策。然而,一個完整的產業政策不應像2009年推出的六大優勢產業政策一樣缺乏數據支持。本港的產業政策應該定下實質的目標及數據,例如產業對GDP的貢獻、創造的就業機會、提質提量的方法等。若想成功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應學習如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等地吸引大企業來投資,便需實施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規劃好本港能夠提供多少土地、安排多少技術人員或勞工、或設定其他特別的稅務優惠。我希望本届政府在推動創科發展時謹記此目標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來支持,包括分配土地或放寬輸入勞工技術人員的政策。
接下來,我想强調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口的發展。在這方面,香港的趨勢令我頗爲擔憂。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指出,本港人口近年已流失14萬人。正如黃俊碩議員指出,稅務局曾於2019-2020年度發出277萬張稅單,但在最近的2022-2023年度僅僅發出240萬張稅單,表明香港納稅人的總計在短短三年内減少了37萬人。最近一次的2021年人口普查估計香港人口現有741萬人,並預測香港人口會在2041年增長到811萬人。然而,香港整體人口在去年已減少了14萬人,反映政府統計署在2021年時的統計已過時。我認爲政府應該督促統計署盡快重新統計香港人口,因爲人口規模直接影響到本地的經濟發展,人口的急劇老化與將來年輕人的撫養率息息相關;政府亦要準確估算社會在未來對醫療及社會福利設施的需求,或考慮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除了估算人口變化之外,政府亦要留意香港人口的流向。香港人一直以來都嚮往紐約、華盛頓、倫敦等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有工作需要的人可以選擇逗留在昂貴的城市工作;喜歡較大空間或已退休的人士則可擴散去附近的近郊工作和居住。而大灣區恰好能提供這樣的機遇給香港人。因此,政府經常鼓勵市民融入大灣區、建設北部都會區、完善本港的基建設施,以便香港人在内地治病、安老、安居。連接洪水橋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未來建成後,香港往來大灣區將會更爲便捷,方便更多香港人搬到大灣區居住。相應地,本地的土地及基建需求可能會因而減少。所以香港政府必須做好人口估算,而不是盲目堅持在基建工程上加大開支。政府現時估計北部都會區能容納高達250萬人,而三個人工島則可以容納高達50萬人口,但香港未來會有這麽旺盛的土地需求嗎?我們應該好好考慮如何分佈人口,讓香港市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主席,我希望在剩餘有限的時間内討論政府的公共理財策略。政府現已展開多個基建工程計劃,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開支。政府尚未透露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項目需要多少資金,而中部人工島的項目則已估計會需要起碼5800億港幣。雖然中部人工島的開支可以分開20年付款,每年支付大概200-300億元,可單論北部都會區及中部人工島會需要的開支,就已經超過政府現有的8000億元財政儲備。
主席,我不是怕影響現有8000億的儲備而提出警號。我是希望政府可以采取新的思維來理財和融資,以配合未來的基建發展工程。正如部分金融專家指出,基建開資不一定要歸納爲政府支出(expenditure),而是可以當作投資項目(investment)。政府可以成立特別投資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透過公私營合作向商界融資,或利用其它政府有形或無形的資產,例如三條過海隧道、佔港鐵75%的市值及未來基金裏的2000億儲備去資助有關項目。特區政府應該開發新的思維,思考如何善用本港的資源作爲資金、鼓勵私人企業參與投資來支付基建費用,而非不斷蠶食財政儲備。
我僅此發言,支持《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
|
|